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圓因老法師 妙音居士著

圓因老法師 妙音居士著

註解

[日期:2010-08-10] 來源:般若文海  作者:妙音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註解:

[1] 資料除以蓮子,《幻影》,(台南:和裕出版,1999),頁1—7外,還綜合筆者的問卷資料加以做整合與校正,在搜尋資料中還意外得到一份早年有人替圓因師做生平整理的草稿,因此在語法上則採用故事形式來呈現。

[2] 從圓因師父口中,得悉師父在求學時期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又是運動健將,能說、能寫、允文、允武、面貌俊秀,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不了解佛教的人,總認為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出家,實在是大錯特錯。慈因法師,出生於民國元年,其學歷:江蘇省立水產學校。Marine Product College,畢業之後準備留學日本,卻因抗戰而取消日本之行,值五十一歲時,則與大二歲的哥哥(圓因師),於水里蓮因寺出家。過了十八年,六十九歲往生(即民國七十年),在往生前一週,預知時至,預告胞兄圓因法師謂「世緣已盡,將欲先行」,一週後,法師一向健朗身軀,忽然示疾,於多位法師助念中,安然往生。後來圓因法師整理亡弟,集平日閱讀各家報刊、書籍,摘其最契時需者,或略發威懷者,惜文紙零亂,閱讀困難,後因林居士要求整理印行,始檢篇成集,付梓成冊,以資留念,而成一書名《幻影》,並在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五日圓因法師於自修茅蓬替此書寫序,此書共有七十六篇語錄,篇篇無不盡示學人佛法在世問,不離世間覺的信解行證之道,誠如輯中所言「學佛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佛須令人家胸中點頭。」,論《幻影》一書的完成,由多位居士的努力校對,歷時一年餘始交由出版社印行。。另外,筆者曾見慈因法師的骨灰收於印順法師壹同寺的涅槃塔中。(即福嚴佛學院隔壁)

[3] 不過具晚期親近圓因法師的弟子說,他九十多歲,為度老一輩的人,還要學閩南語,並自諷說自己唯獨閩南語沒有學好。

[4] 參考早年有人替圓因師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5] 當時就將此店送給同街的一位朋友,也就是說隔日依舊營業,不過已經換老闆了。此人每年都回去見法師,他們倆相見都互讚你是我的恩人。見附錄之附件3。

[6] 參考早年有人替圓因師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7] 參考由一位隱名弟子所寫的草稿,寫稿時間是親近早年剛出茅蓬的圓因法師所寫的,不過目前當事人也已出家,並長期跟隨大陸的夢參長老在海外弘法,筆者所得此資料是由一位台中居士所提供的。

[8] 參考早年有人替圓因師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9] 以感應二字立名:感如種植,應如花果。

[10] 唐代淨土宗僧。又稱五會法師。其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代宗永泰年中,嘗遊東吳,因慕慧遠之高風而入廬山,修念佛三昧。一日於禪定中蒙佛開示,遂往南嶽師事承遠。大曆元年(766),至彌陀臺發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願,同年又受五會念佛誦經之法。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一日於粥?內忽顯五彩祥雲,雲內現大聖竹林寺;他日又於?中感見五臺山諸寺及淨土勝相。四年夏,入湖東寺(一作湘東寺),於寺內之高樓臺修五會念佛,又感見阿彌陀佛及文殊、普賢等聖眾。次年四月,至五臺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領,始見先前?中所現景物,普賢、文殊二菩薩並授其念佛之要門,師遂於其地建碑記之,令見聞者發菩提心,獲大利益。師創五會念佛,往來於五臺山、長安之間,致力於弘法事業,故從宮廷至一般社會皆廣行念佛法門。示寂後敕諡「大悟和尚」。或謂師為善導之後身,而尊之為蓮宗第四祖。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一卷。見《佛光大辭典》,頁3416。

[11] 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疾之一。水晶體位於瞳孔後面,是一個小小的凸透鏡的構造,負責聚焦進入眼內的光線,成像在視網膜上。簡單地說,白內障就是原來透明的水晶體有混濁的現象。水晶體位於虹膜與玻璃體之間,在正常的情況下水晶體是透明的,當光線透過角膜後,須經水晶體的拆射,才能將影像清晰的呈現在視網膜上,就好像照相機的鏡頭使光線聚焦在底片一樣。白內障早期的症狀可能有視力模糊、色調改變、怕光、眼前黑點、複視、晶體性近視等,晚期症狀則為視力障礙日深,最後只能在眼前辨別手指或僅剩下光覺視力。其資料由馬偕醫院眼科整理,作者:劉宗學醫師。

[12] 像過去印光大師,少治儒學,喜讀程、朱之書。曾排佛,遭目失明,繼而猛省,轉研佛典,以至誠所感,目疾獲癒。見《佛光大辭典》,頁2206。

[13] 筆者曾仔細看過其眼睛與台灣公認的高僧廣欽老和尚一樣,都是寶藍色的祥光,或看其相片也可發覺到,見附錄九,附見4。

[14] 聖嚴法師在民國五十六年寫的〈今日的台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就說:「說起傳戒,那些熱心於此的大德們,可謂有功有過而過勝於功。」「為什麼有如此殊勝的傳戒寺院?最初,確是為了成就戒法,弘揚戒律,延續僧統,到後來卻是全部變質。有的大德自己尚不知戒律為何物,竟也熱中於傳戒,為的是能藉傳戒大法的因緣,來莊嚴道場,翻修殿堂或增建寶塔。」為了爭取更多的戒子,可以放棄律制的規定,戒師及傳戒的寺院,到處去拉、去請、去勸,只要你能賞光來受戒,麻子、瞎眼、跛子、癩子、聾子、神經病、痴呆漢、七十八十的老婆婆、老態龍鍾的老公公,一律授予上上品的三壇大戒。」「這些熱中於傳戒的大德們,罪過是在全小失大,本末倒置!」溫金柯,〈傳戒與台灣佛教史的認知問題〉,《現代禪月刊》,16(1991年3月)。

[15] 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之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別署甚多。性情倜儻恬醇,尤好書畫。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組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之先驅。回國後,任教於天津工業專門學堂、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主持太平洋報筆政。民國七年(1918),三十九歲,將一切書籍、字畫等物贈人,即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嘗慨嘆僧界之所以往往為世所詬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後則專弘南山律宗。民國二十五年,閉關於鼓浪嶼日光巖,並向海外請藏經萬餘卷。其後,復閉關於永春普濟寺、泉州福林寺。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民國三十一年十月示寂於晉江溫陵養老院,世壽六十三,僧臘二十四。著有《彌陀義疏擷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清涼歌集》、《華嚴聯集》、《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四分含注戒本講義》、《南山道祖略譜等書》。坊間現有《弘一大師法集》傳世。見《佛光大辭典》,頁1919。

[16] 名智旭,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時明萬歷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學儒,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取論焚之。二十歲喪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誦佛名。居三年,聞一法師講首楞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遂於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任,既述毘尼集要,尋欲註梵網經,於佛前拈鬮以決所宗,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宗子孫,以近世之台宗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餘種,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十七。其重要注作《靈峰宗論》。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7] 我國當代淨土宗高僧,蓮宗第十三祖。陝西郃陽人,俗姓趙。名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年二十一,至終南山南五臺,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光緒八年(1882),掛搭湖北竹溪蓮華寺。未久,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二十六歲,赴淨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自號「繼廬山行者」以明其志。其後,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二十餘年,朝夕唯閱藏念佛,不求聞達。曾兩度閉關,空諸色相。民國元年(1912),以文稿刊於佛學叢報,署名「常慚愧僧」,名震遐邇。民國七年,為募印「安士全書」而常至上海,遂駐錫太平寺,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師皆慈悲攝受。民國二十九年,示寂於靈巖山寺,世壽七十九。荼毘後,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坊間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全集》行世。見《佛光大辭典》,頁2206。

[18] 各家之註釋及關於本經之著述約有:後秦的僧肇。隋朝的吉藏、智顗、淨影。唐朝的慧淨、智儼、窺基撰、慧能、宗密、孚佑帝君。宋朝的子璿、道川、善月、曇應、宗鏡。明朝的太宗、洪蓮、元賢、德清、如觀、智旭、圓杲等等,詳見《丁福保佛學辭典》,頁3553。

[19] 慧能曾針對神秀的偈文,另作一偈,要求別人代他書寫在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閱後,認為慧能的悟境高於神秀,便於夜陶召慧能至其禪室,將衣缽傳授與也要他立即回嶺南,後來慧能才正式成為僧人。不久,慧能即在法性寺菩提樹下開演東山法門,法緣殊勝。其後不久,即移居曹溪寶林寺,韶州(今廣東韶關)刺使韋璩久慕慧能的道風,請他瞅料觸,聽眾逾千入。所說法語,由弟子法海記錄,整理為《壇經》傳於後世。

[20] 詳見《佛光大辭典》,頁3553。

[21]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頁71。

[22] 小時候他父親會鼓勵他抄《金剛經》抄完一部就給予他一塊銀元(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是七塊銀元),見附件1。

[23] 如果依據前引各種《金剛經》的持驗錄來看,可以發現中國人持誦《金剛經》後的效驗,已經包含了密教咒語中的息災、增益、懷愛等效果。而且,從他們的誦經動機去看,我們也會發現有相當多中國佛教徒,是將這部經當作咒一樣地持誦的,因為他們並不太注意經義,而只注意誦經後的神聖的、超凡的效果。筆者發覺部份的信徒亦如是。參見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79。

[24] 本論文以無著、世親的《金剛經論》為中心,配以梁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可見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1981),頁57—111。

[25] 法師在誦《金剛經》蛇會跑過來聽,因為在過去水里山上本身就有許多蛇。有時鳥也會飛來。

[26] 吳汝鈞,〈《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華岡佛學學報》,8(1985),頁237。

[27] 圓因法師—毛筆稿,《茅蓬扎記—第一集》,(台南:和裕,2002年),頁126。

[28] 圓因法師—毛筆稿,《茅蓬扎記—第三集》,(台南:和裕,2002年),頁126。

[29] 印光大師的文章中有好幾篇是說戒殺放生的今約舉如下:(1)在佛寺寫疏的有,法雲寺放生池疏:「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喫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於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放生一事,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靈巖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等等。(2)就文章書信類有,烏程周夢坡居士夫人誕期放生碑記:「聖君賢相,哲士鴻儒,多皆仰遵佛訓,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斷葷,或戒殺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載諸史冊,亦企後人同修慈心,愍彼物類。」在挽回劫運論:「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放生十大功德之說;勸愛惜物命說等等。(3)戒殺放生因果現報類有,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序,放生殺生現報錄戒殺放生各文合編序等等。可詳閱,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與《印祖文鈔選讀》(上冊、下冊、續編兩冊),台中:明倫社,1999。

[30]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台中:明倫社,1999),頁234—236。

[31]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台中:明倫社,1999),頁236—240。

[32] 〈一〉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菩薩於法應無所住,須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二〉與善法同義。據《法華經》〈方便品〉載,於四眾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此類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係相對於智慧而言。可參閱《佛光大辭典》,頁5861。

[33] 梵語 bahu—jana, 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譯。音譯僕呼繕那、禪頭、社伽、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卷六:「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詳見《大正藏》2,頁四○上。在此狹義的指那些除了人道之外的處畜生道等。

[34] 圓因基金會將一些近年來的實例,編輯成《放生感應奇蹟記》、《放生感應的故事》其內容有父救龜命、屠夫肝癌、償還殺債、黃蜂示警、免遭蛇咬、發願戒殺、難產得安、女兒病危、放生即癒、母親昏憒等故事此外又有現身說法之實案有林子惠居士、馮馮居士、祥雲法師、劉春桂居士、楊欣蓮居士、郭惠珍醫師等等。

[35] 圓因編,《放生問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8—9。

[36] 圓因編,《放生問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0—13。

[37] 放生地點,全省大部分都,台北、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等每次都會換地方。

[38] 老和尚不蓋寺廟、道場、不收出家徒弟,後來筆者聽聞到此師父將所收到的錢完全是放生用的,而且他的遺書早已經寫好,所收的供養一分一毫完全放生。

[39] 如時間91年10月20日,這次放生的方式改變過去用塑膠桶裝魚的形式,此次改用「活魚袋」裝魚並由台大的教授及幾位學生講解示範並在車上播放。除此之外,放生前,有台大的教授及學生幫忙,分別測試海水及魚車上的水溫及鹽度。聽說溫差超過五度時,魚若貿然放下去,會有休克之虞;另外若鹽度相差太大,魚也無法適應。測試完後,依每輛魚車所需,先加一些海水進去,讓魚有個過渡的環境可以適應。

[40] 如虱目魚苗,道證法師也解釋為何要放這種魚類:「1、一般來說,大於五公分的魚就有自己索餌的能力,我們這次所放的魚雖小,但都大於五公分了,所以放入海中應可存活。2、雖然這些魚尚不會被賣到市場供人食用,但它們有許多根本活不到那麼大,就被當作漁船釣鮪魚的餌了,因此也需及時放生。3、放生時若是一下子放入許多掠食性的魚類,對當地其他海洋生物來說,可能是一場浩劫。而虱目魚為吃素之魚類,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41] 引用一般通用的版本,《放生儀軌戒殺放生嘉言合刊》,(台北:佛陀教育,1990),頁2—15。

[42] 甲、願所放眾生、既放之後、永不遭遇網捕吞殺、獲盡天年、速生淨土。乙、並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頓悟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解冤解結、救世救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丙、更願放生弟子○○等、三障蠲除、福慧增長、三學增明、行願宏固、自修定慧、為度眾生、救護眾生、常如己想、畢竟今生、得生安養、廣度眾生、共證真常。

[43] 特殊例子如已依儀規放生之後,有續至放生者,則依左例之法行之,先持大悲咒一遍、次為受三皈、念彌陀聖號、洒水放之、勿延遲、以致損喪鳥魚生命。

[44]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

[45] (一)無刀兵劫,免除戰爭殺禍。(二)長壽、健康、少病。(三)免天災橫禍,無諸災難。(四)子孫代代昌盛,生生不息。(五)多子宜男,所求順遂!(六)官祿亨通,一帆風順!(七)喜氣吉祥,四季安寧。(八)解冤釋仇,諸惡消滅,無憂無慮。(九)合天心,順佛令,物類感恩、諸佛歡喜。(十)得生天上,享無極之福,若兼修淨土,直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見圓因編,《放生問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0。

[46] 劉小如、齊如,〈台北市民眾放生行為研究報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年刊》,7:59—64(1998—1999),頁

[47] 這句話筆者參與幾次放生活動下來,常聽聞道證師常如此說。

[48] 《入楞伽經遮食肉品》,大16,頁561中:「大慧!我觀眾生從無始來,食肉習故,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賢聖,受生死苦;捨肉味者,聞正法味,於菩薩地,如實修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9] 見《佛光大辭典》,頁4278。

[50]《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佛祖歷代通載》卷九

[51]〈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第二十一〉,《國清百錄》(卷2) T46, p0801c。

[52] 三月己丑。詔天下州郡各置放生池。冬十月昇州刺史顏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并序曰。皇唐七葉我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佛祖歷代通載》(卷13) T49, p0599a。

[53] 《放生儀軌戒殺放生嘉言合刊》,(台北:佛陀教育,1990),頁23—26。

[54] 《釋門自鏡錄》 (卷2) T51, p0824b。

[55] 《萬善同歸集》 (卷2) T48, p0981c。

[56] 《菩薩戒本疏》 (卷2) T40, p0676c。

[57] 《廬山蓮宗寶鑑》(卷6) T47, p0332c。

[58] 《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T24, p1004b—1005b 。

[59] 《大乘入楞伽經》卷六,T16, p624a 。(大一六‧六二四上)。

[60] 《大唐西域記》:「昔此伽藍習翫小乘。小乘漸教也。故開三淨之食。而此伽藍遵而不墜。其後三淨求不時獲。有比丘經行。忽見群雁飛翔戲言曰。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絕一雁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傳記終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遺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大唐西域記》 (卷9) T51, p0925b。

[61] 為佛前生菩薩行之一。其因緣出自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依經所載,長者子曾伴二子水空、水藏遊行城邑聚落,至一大空澤中,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池中之魚為日所曝,將為鳥獸所食。時長者子生大悲心,乃尋樹枝覆之,並借二十大象運河水,池中之魚得以再生。更對池中之魚施與飲食,復使之聞佛名、佛法。其後長者子於家中集賓客,設饗宴,爾時大地突然震動,十千魚同日命終,共轉魚身,生忉利天。時長者子醉酒,露臥樓屋上,見十千天子來置無數真珠、瓔珞於其四邊,更散天華以報舊恩。佛說此因緣終,謂流水長者子即今我身,水空即今之羅侯羅,水藏即今之阿難,十千魚即今之十千天子。見《佛光大辭典》頁3865。

[62] 《合部金光明經》 (卷7) T16, p0396a。

[63] 〈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雜寶藏經》 (卷3) T04, p0466c。

[64] 《六度集經》:「鱉主知菩薩有普慈之德尚濟眾生。財富難數貴賤無違。答曰。百萬。能取者善。不者吾當烹之。菩薩答曰。大善。即雇如直持鱉歸家。澡護其傷。臨水放之………鱉人語曰。吾受重潤。身體獲全。無以答潤。蟲水居物知水盈虛。洪水將至必為巨害矣。願速嚴舟。臨時相迎。」《六度集經》(卷3) T03, p0015a。

[65]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卷1) T14, p0407c。

[66] 《大智度論》 (卷13) T25, p0155c。

[67]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卷2) T47, p0368a。

[68] 《往生集》(卷1) T51, p0133b

[69] 《往生集》:「楊嘉禕字邦華。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殺戒。蚤虱無所傷。二十三肄業南雍。俄疾作。以萬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夢遊地獄。見地藏大士於冥陽殿。覺而放諸生命。延僧誦經念佛。謂人曰吾將逝矣。青蓮花現吾前。得非淨土境乎。遂晝夜念佛不輟。命息燭曰。汝輩假燭為明。吾不須燭。常在光明中耳。問何所見。曰蓮開四色。問見彌陀否。曰見彌陀現千丈身。問觀音。曰身與彌陀等。問勢至。曰不見也。言訖忽躍起拈香。連聲語曰。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往生集》 (卷2) T51, p0149a

[70] 劉小如、齊如,〈台北市民眾放生行為研究報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年刊》,7:59—64(1998—1999),頁60。

[71] 于君方,〈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的貢獻〉,《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1990),頁137。

[72] 〈保護野生動物,市府提「三不」盼民眾「不吃、不養、不放生」部分宗教團體難配合〉記者張仁豪/台北報導/聯合報/1991/11/11。

[73] 詳見《中國時報》,2002年12月17日,陳俊雄/樹林報導(地方新聞)。

[74] 〈狂犬夢魘-你是不是幫兇亂養寵物/隨便放生走私動物〉趙永清/立委(北縣中和),聯合報,1997/04/26,版次 11

[75] 〈放生小心觸犯公共危險罪〉,本報記者林河名,聯合報,1997/03/24,版次 3。

[76] 詳見《中國時報》,2003年01月07日,(地方新聞:大雪山林道 獵鳥人橫行,林淳華/和平報導)。

[77] 詳見《中國時報》,2002年12月22日,葉明憲/鹿谷報導(地方新聞)。

[78] 1月5日台視新聞,澄清湖將清除底泥宗教團體為湖中魚超渡請命,但隔天1月6日,澄清湖內魚群決定不外移,黃佳境/高縣報導。

[79] 詳見《中國時報》,2003年01月06日,黃佳境/高縣報導(地方新聞)

[80] 〈放生大浩劫/河川湖泊「原住民」慢慢不見了〉,簡宗石/貿易商(台北板橋)/聯合報,1993/08/18,版次 11。

[81] 劉小如、齊如,〈台北市民眾放生行為研究報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年刊》,7:59—64(1998—1999),頁61。

[82] 圓因編,《放生問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5—16。如「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佛陀昔為流水長者子,不忍上萬條魚乾涸死亡,急遣二十集大象負水濟魚,活魚性命,並為上萬條魚說法念佛,上萬條魚得此功德,當日命終,眾魚屍體積聚池畔,神識往生忉利天,享無極之福!有經為證:「爾時其地,卒大震動,時十千魚,同日命終,既命終已,生忉利天。」

[83] 本文中國時報時論導廣,傅志男24日媒體報場刊載於2002—10—25。附註:91.11.23下午,上個月放生大會的主辦單位在旗津海灘又辦了第二場佛教的放生大會,據當天在現場的民眾表示,放生的動物有魚、龜、「小雞」、「小鴨」、「兔子」、「小豬」!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表示,先不問魚是淡水魚或海魚,也暫不問龜是「陸龜」或「海龜」,,我實在不明白要這些動物如何在海裡或海邊生活,不是要放「生」嗎?為何被人類抓走?是販賣這些動物的人嗎?是附近活動的人嗎?還是放生的人呢?

[84]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1980。

[85] 《國清百錄》(卷4) T46, p0822c。

[86] 〈獅潭新店溪溪魚黃蛆病比例高-疑與民眾任意放生溪魚有關〉,記者劉榮春,民生報,2002/11/08,未做考察生態。

[87] 記者莊佩玲/台北報導/聯合報,1992/02/09。

[88] 記者張三雄/聯合報,1997/03/26,版次 6。

[89] 〈《放生迴響》灑錢贖罪放生變成殺生-動物無法適應新環境 生態系統終將失調〉作者 楊平世/台大植病系所主任,聯合報,1993/08/19,版次 11。

[90] 民國80/1/28——2/3佛教新聞周刊,吳森明專訪。

[91] 原載於自立晚報「生態台灣」1997/10/14,再談放生,作家:陳玉峰。

[92] 〈只管放生不問死活-放生熱:烏龜放生者的最愛〉作者 佳里記者/曾旺萊/聯合報,1992/06/03。〈只管放生不問死活-放生熱:地點日月潭變野生動物園〉作者地方中心連線報導/聯合報/1992/06/03,版次 17。

[93] 見附件1—附表4,記的有次我問法師:「他們誹謗放生,我們要不要寫文章評理」。法師:「我們只要踏實的去做,不需要與人較長短!」

[94] 見其序,雷久南博士,《還我健康》,(台北:琉璃光出版社出版,1995)。

[95] 癌症是一種慢性、全身性、退化性、血液性、缺乏性的中毒症。癌症並非一夜之間突然發生。癌症在表現為腫瘤前,通常已潛伏多年。根據美國凱利醫師「(Dr. William D. Kelley)平均潛伏期為卅九個月,這就是所謂癌前時期(Precancerous)。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醫院腫瘤科/賴基銘醫師,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

[96] 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8。

[97] (摘自《新世紀飲食》),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36—39。

[98] 〈天華月刊〉:波士頓的布里罕婦女醫院(Briham and Woman Hospital)華德威烈醫師(Dr. Walter)指導進行的。他歸結說:「回過頭來,看看數據,紅肉的最適當攝取量是零。」也就是說客觀的醫學研究,一再的證明吃肉、蛋、乳品增加乳癌、結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其他癌症的罹患,而素食可大幅度降低罹癌的機率。上述資料雖大部份為女性患癌的數據,但以台灣區來說,一九九一年,死於癌症的男性約為婦女的二倍。

[99] 日本醫學博士片瀨先生在他的論文中,做了如是的結語:「萬病的發生,皆是由於一元酸性的血液。」這個論點也得到美國營養機構的認同與支持。

[100] 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47。

[101] 李豐與淋巴癌和平共處30年她,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在三十歲不到被宣判罹患癌症,李豐,這位國內細胞病理權威,沒有被癌症擊倒,走過三十年漫漫抗癌心路,她沒有怨,反而感謝癌症,讓她學會省視人生。他練瑜伽吃素禮佛十年來未曾住院,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清晨三、四點就起床,空腹練二個多小時的瑜伽,再打坐一個多小時。她常說:「每天花四個小時做運動,可以換來其他廿小時的全身舒暢,這種投資太值得了」。資料來源:中國時報,詳見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4—19。

[102] 雷久南博士寫〈閒談癌症的治療方法〉五年後,我對癌症的基本看法大致沒有改變,只是有更多經驗和補充的資料,尤其是發病和情緒與靈性之間有密切的關係。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我在法國格雷諾堡(Grenoble)偶然得知一所癌症心理治療中心,引用德國漢姆(R. G. Hamer)醫生的研究發現,以「談心」方式疏導病人的情緒而改善病情。

[103] 其工作環境—德州大學安德森醫院腫瘤研究所。這醫院規模,在美國癌症方面,是數一數二的,它具有治療、教育和研究三方面的任務。他在一九七七年得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就在那裡工作。其本行,原是物理化學而非生化,所以研究方向,重點在從生物物理觀點出發,與一般同僚的方向頗不相同。其許多看法,也因其所學背景與訓練的關係,故容易接受許多民間自然療法。

[104]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林明燦指出,根據目前醫學研究發現,許多致癌因子是可以預防的,像日本已漸漸將癌症歸類-生活習慣不良的疾病,所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飲食不當、吸菸及喝酒。

[105] 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1—24。

[106] 纖維的保護作用,可以減少排泄物在腸內的停留時間。纖維的來源,多存於五穀、麩皮及糙米中,此種粗糙食物中,所含的礦物質也多些。在美國曾發現南方土壤中,硒(一種有防癌作用的礦物質)的含量比北方高,所以癌症患者也比北方低。一般人如果飲食太精,就會感到礦物質不夠,所以提倡吃粗麵糙米,是很合乎營養的事情。

[107] 黃麴毒素係黃麴菌及其他真菌之代謝產物,根據台灣糖業公司在63及69年期的研究,此類真菌在160℃經一小時或在121℃ 15磅壓力之下,亦須十五分鐘才能殺滅。而其所產之毒素,在更高溫度及壓力之下,縱將穀物本身組織與營養物同時破壞,亦不容易破壞它。此毒素一旦進入人體之後,即蓄積在肝臟中,不易排出,影響肝功能,為肝病形成原因之一。由於本省處於高溫多濕狀態之下,適於此類真菌生長繁殖,因此一般穀物,均應盡速乾燥貯藏,除減少真菌污染外,亦使其缺乏繁殖而產生毒素的條件;最好不要貯存過久,及早使用新鮮品。因此,已發霉的花生、黃豆、玉米及其產品,均不可食用。

[108] 此為圓因師每天的例行功課。

[109] 圓因編,《防癌手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175。

[110] 《小止觀》介乎於《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智顗晚年成熟作品的《摩訶止觀》之間的,還有智顗為其俗兄陳鍼治病所講的《童蒙止觀》(即《小止觀》)一卷。

[111] 從筆者的問卷調查得知有些癌症患者也常去請示法師,這對癌症的看法可以說仍不離放生念佛。

[112] 圓因編,《放生問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頁26—27。

[113] 林靜美,對整理《幻影》一書後的簡單說明。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圓因師父生平事蹟 第2頁:第二章 圓因法師念佛放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3頁:第三章 圓因法師影響與貢獻 第4頁:結論
第5頁:參考資料 第6頁:附件、圓因功德會的出版書籍
第7頁:附件、圓因法師年譜 第8頁:註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