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對於創新一直有準確的分寸,
觀念上不凝滯,也不逾越;行動上不畏懼,也不躁進。
穩穩踩在每一個時代脈動的節拍上。
《易·賁》:「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原來「文化」是個動詞。
「化」字是「文化」的關鍵,化是行動,化是承擔,化是創造;唯有「化」,文明的命脈才能夠保留延續。
近代史上,日本明治維新是以傳統之「文」進行現代之「化」的最佳例證。傳統的父親,現代的母親,孕育出基因優良、健康又聰明的孩子。
「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
佛教歷代均有具備「現代化」觀念的人,使佛教能在當代大放異彩,甚至歷經時代變遷及法難摧殘,依然屹立不搖。其中較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包括:道安大師力
斥「格義佛教」?開創「佛典目錄」先河,「統一釋姓」,並且主張「不依國主,佛法難立」;慧遠大師首於山林「聚眾講學」,並作《沙門不敬王者論》;道生大
師力持「一闡提也有佛性」,主張人人皆得成佛;智者大師提出「五時八教」之教判;信行大師創「三階教」;玄奘大師另創「譯經體例」;惠能大師「傳法不傳
衣」;神會大師「為南宗定位」;馬祖大師「創叢林」;百丈禪師「立清規」;永明禪師大力「調和禪淨」等。
民國以後,除了太虛大師曾喊出「打開山門,走進社會」的口號,似乎未有人針對佛教現代化的課題發表過談話,遑論採取行動。
直到?雲大師坐而言,起而行,掀開歷史塵封厚重的帷幕,推演一出佛教現代化的宏偉巨獻。
在《星雲大師演講集》(二)中說到「佛教現代化」(1982年講於台灣省政府國學研習營,佛光山):
「佛教走上現代化,是一條必然的途徑。……本來佛教就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不光是出家人特有的修行準則,而且是七眾弟子共有的人生
指南。佛教要因應每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
武漢大學哲學宗教學系教授麻天祥於《普門學報》上以《人間佛學?人間淨土———談佛光山「四化」》為題發表論文,他提到「現代化」雖然是一個十分模糊的
概念,但是,顧名思義,其基本內容就是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與現代政治制度、科學技術相協調的革新進程。換句話說,對已成之局雖無求全之毀,更不肯在時
代的進程中故步自封而委曲求全,也就是敢於推陳出新而有不畏流言的「創意」。佛光山正是在無時無刻不斷創意的指引下,推動佛教與時俱進的。大師也因此而被
稱之為「佛教界的創意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