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來和尚與這個純樸的山城緊密結合為一體,情感深厚。
「每次來,沒有人接;每次走,不必相送,這就是家的感覺。」
縱然雲遊四海,他的心永遠在宜蘭。
「在我弘法的歷程中,宜蘭是一個很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沒有宜蘭的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遍佈海內外200個道場,更沒有百萬以上信
徒,而且佛光山最早的弟子幾乎都是宜蘭人。宜蘭是『人間佛教』的發源地。」撫今追昔,星雲大師懇切確立了宜蘭為佛光山根本源頭的地位。
的確,「宜蘭經驗」十分關鍵,既是大師推行佛教現代化的實驗室,也是培養優異人才的溫床。佛光事業遍及世界五大洲,起始點就是台灣東北角落、靜謐的蘭陽平原。
不離不棄宜蘭情
半個多世紀前,在佛?土壤極其貧瘠的台灣,想要弘法度眾,宣揚佛陀的教化,除了機緣、勇氣,更要有智慧和毅力。
機緣出現在1952年,來自宜蘭的李決和、張輝水、林松年、林長青、馬騰等居士參加台北的佛教活動,面邀大師到宜蘭弘法。
這幾位居士其實已北上多次,希望能請一位法師去家鄉駐錫講經。但地處偏遠的宜蘭,對外交通只有兩種方法:經由九彎十八拐、險象環生的公路或是搭旅途漫長
的煤炭火車。通過20多個山洞,乘客總被熏得像「包青天」,臉上、身上、鼻孔裡都是黑乎乎的煤灰。加上宜蘭經濟條件較差,生活艱苦,沒有一個法師願意堅持
下來。
傾聽了他們的心聲,善良又熱誠的大師乃在次年春天第一次來到宜蘭,持續20天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經地點為雷音寺。接著又往返幾次,信徒反應良好,他決定留下來。自那之後,再也沒有說過一個「走」字。
講到勇氣,他的勇氣來自於對弘法的熱切,以及隨遇而安的性格。
大師與宜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這樣的:當天早晨從台北出發,到雷音寺已是午後,一踏入簡陋寺門,只見大殿被三家軍眷鵲巢鳩佔,空有佛堂卻沒有拜墊,
想必是被拿去權充枕頭了。這三家人的衣物鞋襪狼藉四散,殿外還有一隻炭爐余煙繚繞。角落裡一位?尼師(住持妙專法師),正為人誦經消災。
他沉住氣,靜靜等候,好一會兒尼師誦經完畢出來問:「你是來講經的法師嗎?」「是!」他回答,語音未歇,尼師又飄然離開,過了半小時才有人端出半杯冷茶給他。
初踏進雷音寺,觀察敏銳的大師立刻明白為什麼其他法師都待不下去了。
當時吃飯用的湯匙是用鋁皮做的,幾乎沒有重量,常常一陣風吹來,就要起身跑去追湯匙。甚至連「方便」都很不方便,必須走20分鐘到火車站去。幾天後才發現原來寺裡有廁所,只是因為丹墀成了三家軍眷的廚房,爐子擋住廁所,要等人將煮飯的炭爐移開,?能開門進去如廁。
雷音寺佔地50坪(約150平方米),在當時已算宜蘭最大的寺廟,然而前半年他都在佛桌下過夜,半年後寺眾整理出大殿旁邊角落沒有窗子的一間斗室給他居
住,屋子低,和尚身材高,一進去連頭都抬不起來。裡面除了一張破舊的竹床以外,只有一架老式縫紉機。每次睡覺的時候,他總是小心翼翼,一躺下來就不敢翻
身,唯恐竹床咿呀作響,驚煩別人。多年後他回憶道:「當我從布教的監獄撿來一把監獄丟棄的椅子,欣喜不已,從此每天晚上,等到大家就寢以後,我就把佛前的
電燈拉到房門口,趴在縫紉機上看書、寫作,由揮之不盡的蚊子嗡嗡相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