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當時叢林裡時興過午不食,少年星雲有一段時間也過午不食,但是時間久了,日漸消 瘦,終至支持不住。這也使他有了更深的思維:「佛陀未成道之前,經過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生活,最後卻體悟到苦行的不究竟,因此揚棄沒有意義的苦行,接 受牧羊女的供養,恢復了體力,終於在金剛座下證悟了真理。佛陀的偉大事跡早已啟示我們:學道不在吃得多少,而在合法與否?因此日食一餐,甚至餐風飲露的 人,如果對弘法利生的事業沒有絲毫的貢獻,也稱不上為高僧大德。如果對佛教能提供偉大的貢獻,雖然日進三餐,仍不失其崇高的風範。因此修行並不在形相上樹 立了什麼,而是實質上究竟完成了什麼?
有些人以為日食一餐,甚至不食人間煙火,只喝水充飢,或者以水果裹腹就是有修行。這種 作風,佛陀早已批抨過並不是如法的行為。如果摘食野果、啃嚙綠草,就是有道的修行者,那麼山林間的猿猴牛羊,不都成道了嗎?如果喝水就是學道的表徵,那麼 江海中的魚暇水族,不都已登地入位了嗎?《佛遺教經》上說:『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所以,只要如法的飲食,提起正念進食,食物正是我們的良 藥。有的人不正念上用功,而以過午不食顯示自己的道行,為了你過午不食,重要的會議開到一半,不得不停止下來準備進午餐,以免誤過了中午的時辰;晚上為了 你不吃飯,只喝牛奶,別人還要特別為你泡一杯牛奶,增添別人的麻煩。像這樣,道行還沒有修持,卻已經捐減許多的福報,因此我個人以為修行不在著意於某一種 法門,培養一顆篤定踏實的平常心更要。」
少年時代的反省,使得後來星雲大師的佛光山系統,格外種視「藥食」,食物簡單味美、營養豐富,大師經常下廚房指導,甚至為了簡便多樣而自創「飛機餐」。這個道風,使佛光山派下的寺院,更符號人性,並使大家在進食時都感到歡喜。
又例如,在樓霞山佛學院時代,學生一犯錯,常被處罰到佛像前拜佛,或者唸經多少遍。少年星雲心想:「唸經拜佛這麼好的事,怎麼可以用來處罰呢?」
等到自己辦學院,學生犯了錯,他處罰學生不准拜佛、不准做早晚功課,處罰學生睡覺到早課結束才可起床。過了幾天,准許拜佛唸經時,學生往往拜佛得痛哭流淚,感激、歡喜、懺悔,百感交集。這時候,在拜佛唸經得到的啟發比被處罰去拜佛更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