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吃飯睡覺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明一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珠慧海禪師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

  有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思慮];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一講到修行,很多人總是拿吃飯、睡覺來講,比如上面這個例子就是非常典型的公案。在“燈錄”裏面還能找到幾百個類似的吃飯、睡覺公案——可以這樣說,這些公案全是用吃飯、睡覺來講怎么用功的。所以在很多人的感覺裏面,修行就是學會如何吃飯、如何睡覺。

  這種修行的方式固然是對的,因為吃飯、睡覺是生活中離不開的事情。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是說的開悟之後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千萬不要亂對號入座。很可笑的是有些懶的人,就認為修行很簡單,從而輕率出家,認為出家多么輕松,只要學會吃飯、睡覺;到了寺院後發現

  蠻不是那么回事,結果耽誤了自己,也給寺院留下很多的麻煩。

  自己實在是還沒有學會吃飯、睡覺。因為吃飯總是希望吃好、吃飽,在無動於衷的掩飾下,遇到美味總希望能多停留一會兒,見到好吃的總希望多要點。只能說是比出家前的貪心少了許多而已;不再有不喜歡吃的東西;不再挑剔吃什么東西;不再抱怨吃不飽等等。所以還需要很多的時間來磨煉自己。

  同樣,睡覺也是這樣。貪睡得厲害,整天總想睡,根本做不到想睡就睡、想起就起。往往是要用釅茶清醒自己,要用各種手段逼迫自己離開床鋪。一般的小事能做到不放在心上,到點安穩睡去;遇到大活動,或者什么大點的事情的時候,總要在床上或者座上打妄想,雖然是善法,但這是與道不相應的。

  吃飯、睡覺雖然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但是,在修行中更多的是磨煉自己身體和心態的時候。比如出坡,如何在累得不行的時候堅持下去;比如打坐,如何在腿子疼得不行的時候堅持下去;比如上殿,如何在站不住的時候堅持下去;如此等等是最好的時機。堅持下去了就把自己突破了,堅持不下去就要想方設法去堅持。蠻不是吃飯、睡覺那么輕松簡單。

  自己的體會是,修行就是息滅“貪、嗔、癡”三毒。上面所講,我們的毛病全是在這三毒上。上殿、出坡、坐香是打殺我們比較粗的三毒,過堂[吃飯]是打殺我們比較微細的三毒。所以他們開悟後的人,做功夫就比較微細。而我們初入門的人就要從粗的地方入手。粗的地方都做不到,那么細的地方只能是空談了。

  延伸閱讀:

  【貪嗔癡】

  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欲、嗔恚、癡愚。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中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又別稱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為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 “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唯識述記》雲:“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
第3頁:世智辯聰歸八難 第4頁:開發自己的“靈光”
第5頁:乾坤肚皮學得來 第6頁:吃飯睡覺
第7頁: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8頁:樹見行人幾回老
第9頁:桂花禪香 第10頁:花並非無百日好
第11頁:血濺梵天平常心 第12頁:不得力處好著力
第13頁:拜佛姿勢的疑惑 第14頁:因病悟得真實相
第15頁:正法眼藏瞎驢邊滅 第16頁:安住當下吃茶去
第17頁:途中即家舍 第18頁:管人管事有奧秘
第19頁:清 閑 第20頁:妙高頂上絕商量
第21頁:“無縫塔”中的放下 第22頁: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第23頁:天地與我同根 第24頁:法執堅固難放下
第25頁:十地頓超無難事 第26頁:永嘉大師說境界
第27頁:禪宗四祖中軸線 第28頁:禪宗聖地中軸線
第29頁:翠竹黃花嚼舌根 第30頁:人生如戲努力演
第31頁:業識茫然應知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