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壽禪師的事跡在前一篇《寶壽生薑辣萬年》裏面有詳細的記載,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他有這么一段經曆:
師為人精嚴護持戒法。初行腳時宿旅店,一夕為娼女所迫與同寢榻。師坐禪至曉。娼女索宿錢,師與之,出門自燒被而去。
娼女以實告其嫗,遂請歸置齊禮謝,謂“真佛子也”。
這種大肚能容的功夫,在禪師裏面常常見到。不光是寶壽禪師能做到這樣,很多禪師也有類似的公案。我們都羨慕禪師們有一個大肚量,像彌勒菩薩一樣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大肚皮。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有這樣的大肚皮?我們也能通過修行,得到這樣的大肚皮。要怎么樣修行才能修出這樣的大肚皮呢?
百丈祖師的《叢林二十法則》裏面有一條:“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就是教我們得到這個大肚皮的入門功夫。因為,這些大肚皮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來裝這些 “是非”的。可以這樣說,“是非”也是這個大肚皮最難裝得下的東西,因為我們凡夫的肚皮往往沒有這么大,容納不下臨到自己頭上的“是非”。
所以,我們只要從小“是非”開始往這肚皮裏面塞,按照“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的精神,遇到“是非”的時候不辯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怕是強壓住心中的怒火,把這些“是非”塞進自己的肚皮裏面去,慢慢地去鍛煉自己的肚皮,你就會發現肚皮的伸縮能力超過你的想象,比你預計的要能幹得多。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火”啊、“氣”啊、“冤屈”啊等等自然會平息下來。慢慢消化掉後你就能發現,這樣也能過得去,而且“是非”還化解得比平時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否則的話,你需要用N多的時間去解釋,然後別人還不愛聽,真的是損人不利己。
得到這些甜頭後,小“是非”對於你來說,就會一笑而過了,慢慢再對大點的“是非”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想想,對生命來說,再艱難的事情莫過於死亡,有什么好計較的?有什么過不去的?有什么好煩惱的?一切空,畢竟空。《宗鏡錄》上說:“應觀空以遣累”,省省吧。這樣就會對加於自身不合理的事情看淡,也許,一開始會在心裏留下疙瘩,但是慢慢這個疙瘩也會消退。
其實應該知道,所謂合理不合理都是自心在鬧騰。四祖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何處起?”所以當你靜下心來,回頭看看這些“不合理”、“是非”、“誤解”等等,有什么放不下的?還不是自己在鬧騰?最後受罪的還不是自己?
到了這樣的境界,你會發現,這樣的“不合理”、“是非”、“誤解”被自己“一口吞掉”後能省好多的事,省時又省力。這些小“是非”有什么好在意的?笑都浪費時間了,壓根兒就不再把這些“是非”、“誤解”放在心上了。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哪有什么委屈?壓根兒是鬧“是非”的人自己忙活去了而已,跟自己有什么關系?!
你的肚量開始大了,小“是非”、“誤解”能“一口吞卻”了;生活中難忍的事情完全是空的,畢竟是空的,隨它去好了;再難容忍的事情能比生死更難對付嗎?!好了,這個時候,你的大肚皮和寶壽禪師等祖師一樣了,你的見地與彌勒菩薩看齊了。在別人眼裏,你已經是“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了。我也羨慕你了!當然自己也在努力學習與應用中!
附記:乾坤肚皮藏“是非”
把《乾坤肚皮學得來》日記貼到博客以後,又忽然覺得敲錯字兒了,趕快修改。在修改到“是非”二字時,才發現盲打誤撞並沒有出錯,是自己的心裏面出錯了。
先前只是想說明,乾坤肚皮要能裝得下所有的委屈等不好的事情,這個詞用“是非”很恰當。不過,大家注意“是非”兩個字的含義是好的事情與壞的事情。我們平常喜歡好的事情[這是貪的表現],討厭壞的事情[這是嗔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常常把好的事情全部歸己,壞的事情全部歸別人,這樣對“是非”這個詞就有了偏見,認為只有壞的一面。
自己隨即發現,乾坤肚皮不能只裝壞的,還要能夠裝得下好事,這才是乾坤肚皮。而自己心裏面想的“是非”這個詞只有壞的一面[自己就是這樣壞人的典型],沒有想到其中好的一面。所以今天要公開向大眾求哀懺悔,希望自己對“是非”這個詞有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平常習慣了使用“是非”壞的一面,忘記了世間的“是非”還有好的一面了,真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揚千裏”。這是自己的罪過,同時也是自己可憐的表現:總是認為別人在說你的壞話,從不想到還有人在說自己的好話。
雖然自己常常自標歡迎別人的批評指正,喜歡別人糾正自己的錯誤,從不把別人的表揚放在心上,但是這樣一來,把“是非”搞得只有“非”沒有“是”也是墮入了另外一個方面的偏見。盡管命好,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出差錯,可是心裏面的錯誤卻不容放過。
當時發現自己的錯誤,是因為想起了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論”,想起了逆緣與順緣都要會面對:不光“非”要會面對,“是”也同樣要會面對。這樣才是處理問題的最佳方式。只是自己的狹隘心理把“是非”一詞搞錯了,盡管沒有產生後果,但有誤己誤人的可能。希望有與自己一樣錯誤思想的人也能夠認識到,從而走出這狹隘的深淵,同時得到大家的原諒。
延伸閱讀:
【百丈懷海】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720 814],福建人,俗姓王,童年出家,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時入室,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禪,時稱“三大士”。開悟後,住持百丈山,故世稱“百丈懷海”。四方禪僧,紛至遝來,席下人才濟濟,如溈山、希運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宗師。他的法嗣先後有溈山靈佑、黃檗希運、長慶大安等15人。懷海禪師首創禪宗法制,奠定叢林清規,後稱《百丈清規》,對禪門規式做出了重大貢獻。百丈禪師傳播禪風二十餘年,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法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皆大歡喜的享受。彌勒菩薩偈曰: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梵Bodhidharma;? 536,一說528]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
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 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裏北行至魏,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靜修九年。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蕩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據“二入四行論”,“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行入包括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