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明一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上。我們是不是能夠所行皆是十善?我們是不是做到了“三業勤為佛事、四儀[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了?我們的胡作非為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為改成禮敬諸佛、廣修供養、請轉[佛]法[之]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等佛事了?我們的胡說八道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說八道改成稱贊如來、懺悔業障等等佛事了?我們的胡思亂想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亂想改成隨喜功德、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換句話說就是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將此三業由行惡淨化為行善,去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使自己的覺悟慢慢達到究竟了義,發無上覺,直到成佛。要了生脫死實現覺悟,必須心空蕩蕩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變化,都是我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顯現。無所欲求,無所取著,瀟灑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企求,心裏還是煩惱依舊,縱然五通齊發也不是成就。所以我們學佛是學個瀟灑自在,在社會上一切隨緣,盡己之能,為眾生服務,能上能下,才與大乘佛教的真義相應。我們生時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無愛嗔取舍之心,等到臘月三十[臨命終時]到來,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遙自在地無生死可了了。

  再來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說的:

  若初學坐禪時,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空穀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好慘!忙了半天,哪有什么生死要了!一切不過是自己的貪、嗔、癡帶動身、口、意造業,然後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薩祖師的教誨後,我們就會自由自在地守戒,就會一心不亂地入定,就會用自己的智慧,隨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業勤為佛事、四儀皆是道場”。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當你對佛教有所了解,這時你再去看看《永嘉大師證道歌》或其他的經典、文集等書籍的時候就會發現,佛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自然會樂此不疲,也就是佛教裏說的遊戲神通自在了。

  延伸閱讀:

  【三業】

  指身業、口業、意業。身業是身所作業;口業新譯為語業,指口所說業;意業是意所起業。此三業之所造,又可分為善、惡、無記三種類。惡之三業中,如殺生、偷盜、邪淫屬身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之類屬口業;貪欲、嗔恚、邪見屬意業。善之三業中,不殺生等屬身業,不妄語等屬口業,不貪欲等屬意業。而無善、無惡、無感果之力者,是無記業。《俱舍論》卷十五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嗔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嗔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四威儀

  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

  [行]謂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住]謂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贊歎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臥]謂修道之人,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時暫臥,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也。

  虛雲和尚在116歲那年的一次開示中說:“古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妄空門作比丘。’”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輸跋陀],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

  《悲華經》記載,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改號“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普賢菩薩有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參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
第3頁:世智辯聰歸八難 第4頁:開發自己的“靈光”
第5頁:乾坤肚皮學得來 第6頁:吃飯睡覺
第7頁: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8頁:樹見行人幾回老
第9頁:桂花禪香 第10頁:花並非無百日好
第11頁:血濺梵天平常心 第12頁:不得力處好著力
第13頁:拜佛姿勢的疑惑 第14頁:因病悟得真實相
第15頁:正法眼藏瞎驢邊滅 第16頁:安住當下吃茶去
第17頁:途中即家舍 第18頁:管人管事有奧秘
第19頁:清 閑 第20頁:妙高頂上絕商量
第21頁:“無縫塔”中的放下 第22頁: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第23頁:天地與我同根 第24頁:法執堅固難放下
第25頁:十地頓超無難事 第26頁:永嘉大師說境界
第27頁:禪宗四祖中軸線 第28頁:禪宗聖地中軸線
第29頁:翠竹黃花嚼舌根 第30頁:人生如戲努力演
第31頁:業識茫然應知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