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慈悲的開示——香島親法悼念深

[日期:2011-01-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悲的開示——香島親法悼念深

釋曉雲 

聞法既不易,親法又更難。幸當時香島佛法亦頗盛況。香港佛教自從大陸變色後,許多大德長老南來香港、臺灣駐錫,所以一時香港佛教特別興盛,香港與臺灣搭飛機只一小時,臺灣法師亦有法緣常到香港弘法。記得二十九年前的第二次頂禮  道源老法師(民國五十二年曾回國第一次禮座老法師)第一次恭聽老法師說法開示,永未忘懷的那一次;法喜充滿,印象甚深。當時老法師應華嚴蓮社邀請講經的法會,筆者從郊區遠道的沙田乘車渡海又乘車,到達跑馬地為聞法,為親法!那次法筵頗為寬大的講堂座無虛席,大眾法益無窮,老法師清矍的道貌,聲音雄壯:「您們大家踴躍共濟一堂來聞法,須知學佛聞法為什麼,要了解最主要為斷煩惱增智慧......」筆者當時心中深深感到法將的說法,令聞法者當體警覺佛法為解惑開慧,參加法會聞法,不是湊熱鬧,而是能度內眾生,聞思修才是真正得法益! 老法師開宗明義便說:「聞佛法是為斷煩惱,事實上「眾生無邊誓願度」,首先要度內眾生,內眾生未度,煩惱滋生又如何聞而修呢!」我們真希望凡有機緣聞佛法的人,都知道老法師淺白的這二句話。如果得聞佛法之後,依然故我,煩惱妄想不斷,不是佛法不慈悲,不庇蔭,而是我們內心不能轉依,學佛「轉依」,才是真正入佛門,得法益(凡夫依五蘊貪瞋癡等)。佛弟子有殊勝因緣得聞佛法,依三皈五戒及戒定慧,乃至福報現行,依止佛陀座下行菩薩道,自度度人,才不辜負初心願力,而能續佛慧命,負荷如來家業!

筆者來臺後又有幾次的親法因緣;六十三年六月十七日  道源老法師曾應邀請蒞臨蓮華學佛園開示「現代比丘尼應負起中興佛教的責任」;六十七年二月廿二日至廿四日蓮園般若禪苑傳戒,(傳授沙彌尼戒,在家三皈五戒及菩薩戒),禮請  道源老法師為得戒和尚。蓮華學佛園第四屆畢業旅行的第一站(七十一年六月六日上午)即參訪基隆海會寺拜謁  道源老和尚,請示法益。當我們進入海會寺山門,大殿禮佛後,頂禮老法師,當家師仁光法師和他們的弟子在招呼我們,真是如來之家親切。老法師莊嚴肅穆身著黃袍端坐在籐椅,慈祥泰然。後來招呼我們到講堂,大家坐後,欣蒙長老慈悲,仍以「現代比丘尼應該負起宏法的責任」為題開示大眾,老法師謂題目不斷要提出,不斷要注意,因這是目前佛教的重要事務,故隨口說來,字字良言,一切發乎長老為慈護後輩的悲心,聽來令人感到更親切,雖然老法師在開示中不少稱讚,筆者伏首恭聽,深感慚愧,實在常常自省,來臺多年,亦未如理想的對佛教教育的建樹和培養人才,實在做得太不夠!(最近推動創辦華梵工學院,在整個佛教亦不過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業而已!)老法師開示之後,再招待我們到客廳小坐,筆者侍坐長老身旁,師父親切的在談著些我佛門中的家常話,無奈時間所限不能多留,感謝當家師和諸位住眾師父的盛意招待。老法師並親手送兩本講經開示輯錄的專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話」及「佛堂講話」。我們禮佛告假再拜禮謝老法師及當家師,步下石梯,內心感到長老住世,是我們後學的福報!

第六屆蓮園師生亦曾於七十五年春季旅行時參訪淨宗蓮社,老法師慈悲開示云「學佛人之修行法要,在於發菩提心,宏揚佛法必須世間學問與出世間學問並重,互為圓融應用,才能隨宜逗教,廣被眾機。」

老法師行解並進,早歲隨侍慈舟律師,親近印光、太虛、圓瑛等多位當代大師,朝禮普陀、九華、五臺等諸大名山,來臺後專弘淨土法門,講經說法,度無量眾,極力倡導結夏安居,為扶教正道風,曾於戒壇任羯摩和尚開示痛斥年輕釋子:「才出戒壇,便趕經懺」,老法師認為道風不振是獅子身蟲,聞之令人悲戚!所以長老力言提倡僧伽教育是當前的要務,記得老法師在三總住院時,筆者曾由弟子陪同前往探望,坐侍長老身旁,弟子申樹強(三總護士)陪同在側,並告訴老法師「華梵工學院已獲教育部批准」,長老一時歡喜欣然微笑,便說,「我可任顧問」。以後工學院籌備處寄呈榮譽董事聘書,誰知那次親近後,便是永訣之緣!華梵工學院榮譽董事的聘書想亦仍然懸掛在老法師的紀念室中,長老在常寂光中亦應加持此一創校之艱巨事業吧!

十大宏願有句「請佛住世」我們現在生在佛後二千多年,無福報請佛住世,但有機緣請大德長老住世,可是近這十年來,很不幸的佛教的喪鐘響了好多次了!(相繼圓寂的東初、道安、南亭、廣欽等老和尚!)每一次筆者都感到陣陣的悲傷,不祇是為一位長老法師的往生而悲傷,更是傷感佛教人才的稀微,曾在中土崇山峻嶺熏修歷鍊的出家人,試想於今尚有多少,曾以如來家務為肩負的釋門大德,於今能見到多少,曾以了生脫死為抱願而出家的修行人,於今又能找到幾位!所以每一位長老捨報的消息,我都似在聽聞佛門一次哀傷的喪鐘,是佛教大家長的喪鐘!喪失了大家長,喪失了難能再遇的佛教風範,喪失了幾乎不可再遇的佛教僧家的威儀。是的,我常慨歎的自語:怎樣再培養那份氣質,怎樣再鍛鍊出那種風範,時、地、人都不一樣了!

老法師言行篤實,慈悲攝眾,當二十年前筆者已回臺任教文化大學(當時是文化學院),一位皈依弟子仁禮在香港大嶼山靜居,適逢當時山上道場禮請  老法師駕臨講經,仁禮跪求老法師為圓頂,圓滿她向道之心願,後來老法師回到臺灣之後,便中電話通話時,便告訴筆者:「你的弟子仁禮不須另改法名了,我已為她圓頂,仍然是仁禮。因為我們法脈相同」(海會寺在老法師座下極能幹的徒孫是故仁光法師)。非常感激老法師慈悲攝眾,真是方便為懷的長老——道源老和尚!

現世人心虛榮,世風日下,人稠物囂的社會,佛教完完全全不受影響嗎?現今自大陸叢林名山古剎培養具有叢林風範的龍象法師,已寥寥可數,這些長老對佛教界影響力極大,可謂我教之寶,去了一位就少一位,每思至此令人悲痛不已。年輕的一代若無長老的庇蔭,佛教又將變成如何呢!長老示寂,慧日潛輝,心情哀痛,唯有自策自勉,踏著大德長老之步伐,誠心協力,希能稍負薪傳職責,祈願老法師常寂光中加持,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書籍目錄】
第1頁:上道下源老和尚行狀 第2頁:頌道老
第3頁:追思摯友話道老 第4頁:願道源長老再來人間
第5頁:敬悼道源長老(一) 第6頁:紀念道源法師(二)
第7頁:敬悼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 第8頁:高山仰止,永懷道範
第9頁:追思教授和尚源公長老 第10頁:淨宗痛失導師
第11頁:敬悼上道下源老法師 第12頁:哭淨士宗導師戒和尚上道下源長老
第13頁:值得永遠尊奉的開示 第14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15頁:敬悼道源和尚 第16頁:我與道源和尚
第17頁: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風範 第18頁:懷念法和尚源公上人
第19頁:一門宏揚——敬悼道源長老 第20頁:平凡的高僧——源公院長
第21頁:慈悲的開示——香島親法悼念深 第22頁:懷恩‧念恩‧報恩
第23頁:道源老法師弘法在香港 第24頁:追思源公蒞港弘法功勳
第25頁:追思道源長老昔日在人間 第26頁:敬悼法乳恩師源公院長示寂感言
第27頁:長老最後的贈言與教誨——令我再次逃出大劫難 第28頁:紀念上道下源上人
第29頁:敬悼導師上道下源老和尚 第30頁: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
第31頁:永懷源公教授和尚 第32頁:我與源公長老的因緣
第33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34頁:永懷恩師源公上人
第35頁:與道源長者之因緣 第36頁:皈依道源上人因緣記
第37頁:凡夫見聞 第38頁:追憶上道下源長老
第39頁:為道源長老封棺法語 第40頁:道源長老起龕法語
第41頁:悟明長老為道源長老舉火荼毘法語 第42頁:傳供文疏
第43頁:祭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