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重溫童年往事
這次的回鄉探親之行,也使我重溫了童年的生活情趣。我家曾飼過豬、養過羊、畜過鴨、餵過雞。我的責任是為這些家畜家禽,經常到河邊及田頭,刈割若干特
定的草,作為牠們的飼料。有幾樣生長河畔的野草,春天來時,特別肥嫩,例如「馬蘭頭」,便是常見的一種,割回家來,捨不得飼豬餵羊,反而成為佐餐的佳餚。
這次回鄉,二嫂還記得我愛吃這種野菜,準備了一包,要送給我帶回美國。
河溝邊上,到處可見嫩蔥似的蘆葦,欣欣向榮地迎接著和煦的陽光。這種風光,在臺灣、日本、美國,都見不到,華北地區也未發現,乃是江南的特色之一。當
蘆葦抽長到一人多高,它的葉子正好可以採作包粽子的材料,那時恰逢端節來到。當時我家貧窮,端節之前就跟母親及二姊,採摘河邊的蘆葉,那種闊長、新嫩、肥
厚的蘆葉,一片片地重疊成綑,有時用肩挑,有時用獨輪的手推木車,載運到鄰近的巿集鹿苑,換幾文錢,買斤把鹽回家。南方人包粽子多用竹葉,絕對不及蘆葉那
般清香。四十年後,又見蘆葦,不禁心癢,佇足河沿,看了又看。隨行的果道居士,見我這般喜愛蘆葦,立即摘了一片蘆葉,做成一艘小船,放進水裡,說:「師
父,你也玩過這樣的玩具嗎?」其實我所想的,跟她不同,我在蘆葦叢裡所見童年往事,是母親正在斗笠下流汗的笑臉,我也看到了父親在河底挖泥時撿起了粗壯粉
嫩的蘆根,我一邊啃著蘆根,一邊高興得直呼「好甜」。也使我想起達摩祖師以一葦渡江的故事。這種植物,一年一枯榮,生長在水邊,除了常年有水,所謂魚米之
鄉的江南地區,不易生存。對於我家而言,它真是恩物,蘆葉可以包粽,蘆竿可製食器、可蓋屋頂、可編屋壁、可造糧屯、可做畚箕,蘆花可紮掃把。
小路旁、田埂邊,到處盛開紫色的蠶豆花,花不美,可是好香。小時候,母親下田忙耕作,我便坐在田埂上的蠶豆棚下,聞蠶豆花的香氣,聽它們的對話,它們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小堤岸兩側,我家屋前屋後的兩條河溝,給我留下的記憶最多:我坐著洗澡盆,在河中採菱角,也曾在河邊踩過水車,鋸過樹、種過桃。冬天破冰汲水,夏季跳
河戲水。也曾有一次正在漲潮之時,失足跌進河裡,幸有三哥及時把我撈起。可是現在那兩條河溝,幾乎快要成為下水道了,窄、淺、污染,除了蘆葦依舊,已不見
當年的秀麗。
從華北到江南,處處的原野,不是種著油菜,便是長著小麥,油菜正值黃花怒放,小麥也到抽穗時節,整個大地,瀰漫在一片金黃與翠綠相間的景色之中。中國大陸的確很美,只是人民的生活仍有待提昇。
當晚住宿沙洲賓館。這是和我的俗家親屬們同住在一起的最後一晚,明天我要去鎮江,約定二十七日上午,在上海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