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源血源(堪稱歸程續集) 聖嚴法師著

法源血源(堪稱歸程續集) 聖嚴法師著

一六、興教寺

[日期:2012-08-16]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六、興教寺
  
  火車剛一進入西安車站,已見月臺上有兩位青年比丘在等候我們,另有許立工居士及白國鈞先生,先將我們接到西安城內的人民大廈賓館,早餐後即驅車訪問興 教寺。此寺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是玄奘三藏(西元六○二~六六四年)埋骨之處。根據《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三藏於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 五年)回國之後,曾隨著皇帝住過東都洛陽,也隨皇帝回到西京長安,在西京曾住慈恩寺、玉華宮、西明寺,最後圓寂於玉華宮,停靈於慈恩寺,初葬於近郊滻東之 白鹿原。到了總章二年,另於西京東南的少陵原畔建此寺,將玄奘三藏的靈骨遷葬於此。據《三藏法師傳》卷一○云:「至總章二年四月八日,有勅徙葬法師於樊川 北原,營建塔宇。蓋以舊所,密邇京郊,禁中多見,時傷聖慮,故改卜焉。」(《大正藏》五○‧二七八頁中)

  

  ▲西安興教寺玄奘大師塔。

  

  ▲禮拜唐三藏塔,塔額為太虛大師書。
  
  這是說,玄奘大師先葬於京城的近郊,高宗皇帝時常見到,難免睹物傷情,故改建其塔宇於離京較遠之處。「樊川」是西安向東的一個長條川谷地帶,兩側地形 高起,稱之為「原」,北側高起的稱為「少陵原」,南側高起的稱為「神禾原」。樊川又名秦川,古有「秦川八百里」之語,足見其相當的長,「川」內有四條河 流,這是中原地方得到天然水利之便的富庶區域,無怪其成為自古兵家之所必爭,也是能使之成為古代帝王選此建都的主要因素。
  
  在玄奘三藏圓寂後約一百年,唐肅宗(西元七五六~七六一年在位)蒞臨三藏塔宇,為玄奘舍利塔題額「興教」二字,自此即以「興教寺」為名,現在它的寺額 全名是「護國興教寺」;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冬,康有為所題「興教寺」匾額,迄今猶懸於大雄殿前。寺中現有磚砌五層正方形三藏法師塔一座,塔底後 側嵌有「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據《太虛年譜》載,民國二十年(西元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日,太虛大師曾「住興教寺,禮玄奘、窺基、圓測之塔。歸途,禮 杜順塔。」這次我也在三藏塔前,深深禮拜,也見到了太虛大師手書「唐三藏塔」的塔額嵌於塔門之上。亦可由此推知,該塔在民國二十年後,曾經整修過一次。東 西兩側各有一座三層四方形的矮塔,便是基師及測師之塔了。我在臺灣,曾三訪日月潭玄奘寺,禮大師頂骨舍利,這次能夠親到大師葬骨之處,不論塔中的靈骨情況 如何,實在覺得福緣殊勝,面塔禮拜之際,好像也躬逢了一千三百二十四年前,玄奘三藏入寂之時的感人場面,據《三藏法師傳》卷一○載:
  
  奘師臨終前後的莊嚴相是這樣的:
  
  大師生前:「法師形長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疎朗,端嚴若塑,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或處徒眾,或對嘉賓,一坐半日,身不傾搖。服 尚乾陀,裁唯細[疊*毛],脩廣適中。步行雍容,直前面視,輒不顧眄。滔滔焉若大江之紀地,灼灼焉類芙蕖之在水。加以戒範端凝,始終如一,愛惜之志,過護 浮囊,持戒之堅,超逾繫草。性愛怡簡,不好交遊,一入道場,非朝命不出。」(《大正藏》五○‧二七七頁中)
  
  大師臨終:「時(玉華寺)寺主慧德,又夢見有千軀金像,從東方來下,入翻經院,香花滿空,至(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四日夜半,瞻病僧明藏禪 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許,共捧一白蓮華,如小車輪,華有三重,葉長尺餘,光淨可愛。將至法師前。……師以右手而自支頭,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壘,右 脇而臥,迄至命終,竟不迴轉,不飲不食。至五日夜半,弟子光等問:『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法師報云:『得生。』言訖,喘息漸微,少間神逝。侍人不 覺,屬纊方知。從足向上漸冷,最後頂暖。顏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孰能致此。」(《大正藏》五○‧二 七七頁上─中)
  

  

  ▲華嚴寺廢址的初祖杜順塔,左為己崩的四祖澄觀塔基。
  
  唐高宗得到大師已逝的消息時:「哀慟傷感,為之罷朝,卅:『朕失國寶矣!』『國內失奘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又何異於苦海方闊舟檝遽沈,暗室猶昏燈炬斯掩!』帝言已,嗚咽不止。」(《大正藏》五○‧二七八頁上)
  
  從以上幾段文字,可以明白玄奘三藏的音容儀表,定慧莊嚴、戒行冰潔、信念堅貞,事功與德業,均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偉人。他從印度繕寫帶回中國的大小乘聖 典六百餘部,在其從事譯經工作的十九年之間,至其入寂之時,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他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三藏,也是中 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更是世界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文化使者。無怪乎唐高宗要為他的逝世而謂「朕失國寶」,而會「嗚咽不止」了。念及於此,我 在禮拜三藏法師靈塔之時,雖未嗚咽不止,卻也哽咽難抑。
  
  興教寺的方丈常明法師,已七十歲,中午特為我們準備了陜西式的素食,有飯、有麵,麵食又分作麵皮、麵條、包子、蒸[飯-反+磨],以及當地的薺菜、菠 菜、青菜,熱吃、涼吃,有炒、有煮,陸陸續續搬上桌子的,共計十八樣。該寺傍山,有清洌的泉水,寺後有一方十畝大小的菜圃,現住老少僧眾二十多人。
  
  午後回程途中,經過華嚴初祖杜順禪師的舍利塔,由於塔在山腰,僅在登山小徑遙禮。杜順禪師塔尚完整,塔左的清涼國師塔,則僅存底基。該處本為華嚴寺故 址,現已無寺,塔也無人照顧。也許是華嚴宗在中國的唐末之後,未再有傑出的人才,明末及清,雖有數人弘揚華嚴,竟亦未曾注意祖庭的沒落吧!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前言
第3頁:二、俗家姪兒的來信 第4頁:三、歸鄉夢
第5頁:四、三則回大陸的故事 第6頁:五、從香港到北京
第7頁:六、長城與定陵 第8頁:七、法源寺
第9頁:八、戒壇與佛牙塔 第10頁:九、雍和宮
第11頁:一O、北京車站 第12頁:一一、洛陽的古墓博物館
第13頁:一二、龍門石窟 第14頁:一三、白馬寺
第15頁:一四、少林寺 第16頁:一五、窰洞與黃霧
第17頁:一六、興教寺 第18頁:一七、大興善寺
第19頁:一八、大慈恩寺大雁塔 第20頁:一九、青龍寺
第21頁:二○、秦陵兵馬俑 第22頁:二一、驪山
第23頁:二二、慶山寺的佛舍利 第24頁:二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
第25頁:二四、「碑林」的佛教文化 第26頁:二五、薦福寺小雁塔
第27頁:二六、見到了親人 第28頁:二七、上海玉佛寺
第29頁:二八、上海靜安寺 第30頁:二九、浦東的大哥家裡
第31頁:三○、龍華寺 第32頁:三一、狼山下院今何在
第33頁:三二、上海三哥家 第34頁:三三、我的禮物是佛法
第35頁:三四、長江輪上 第36頁:三五、南通的狼山
第37頁:三六、我是狼山的孤僧 第38頁:三七、小海鎮的大姊家
第39頁:三八、我的知心話 第40頁:三九、張家港與黃泗浦
第41頁:四○、回到老家掃祖墓 第42頁:四一、二哥家裡會鄉親
第43頁:四二、重溫童年往事 第44頁:四三、車沒錯錢錯了
第45頁:四四、金山江天寺 第46頁:四五、焦山定慧寺
第47頁:四六、把我送過了陰陽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