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龍門石窟
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上午參觀世界聞名也是我嚮往已久的龍門石窟千佛洞。洛陽素稱「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先後在此建都,它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對伊闕,背靠邙山」。被古人譽為「四險之國」。龍門又名伊闕,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為洛陽八景之冠。
隔著伊水的對面便是香山,古有香山寺,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洛陽十八年,常住香山寺,因號「香山居士」。
龍門兩山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到奧陶紀的石灰岩,石質堅硬,宜於雕造。龍門石窟的佛像開鑿,始於北魏,盛於唐,下至五代、北宋、元、明、清諸代,僅有一些小型造像龕和題名。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唐高宗及則天武后親自督造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主像通高十七點一四公尺,豐滿健壯,柔和莊嚴、雍容華貴、豐頤秀目、威儀堂堂,左右分列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天王、力士。原來有寺舍,故雕像之前有廣大的石平臺,從對面的香山看過來,尤覺氣象萬千。
可惜,十之七八的龍門雕像,均遭天然腐蝕,特別是人為的破壞,斷臂缺腿、失頭掉腳,令人不忍卒睹。奉先寺的大盧舍那佛,也不免遭到了截手剁足之殃,唯胸部以上堪稱完整。可嘆的是,中國人雖善於創造文物,卻也最會破壞文物。如今的龍門,僅供旅遊者的觀賞,已無絲毫宗教活動的氣息。一九七八年前,任其藏於荒煙蔓草叢中,現在則歸於園林部門管理經營。
▲龍門奉先寺主龕像。
▲龍門奉先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