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
北投,過去是臺灣的八大名勝之一,現在的臺灣,雖已不止八大名勝,但是,北投的稱為名勝,那是變不了的。
北投,這是我初到臺灣時的舊遊之地,但是,自從「保衛大臺灣」而改為「建設臺灣為全國模範省」之後,那裡的旅館、別墅、公寓、飯店、招待所,一年比一年的多,也在一年比一年的高,一年比一年的大。天然的溫泉,加上人工的修飾,公園裡的花草樹木,涼亭石凳,種的種、起的起、油漆的油漆,到春天來臨的時候,映山紅,到處都有,櫻花樹,笑靨迎人,如因懶得去陽明山,在北投公園,照樣可以欣賞到同樣的花景。
我在「中華佛教文化館簡介」之中,曾經這樣寫過:「北投為臺灣著名風景之區,尤以溫泉淳和享名於世。山青水秀,綠蔭遍地,花木扶疏,旅社林立,每至假期,遊人如織,盤桓其間,如入畫境。中華佛教文化館,即在此一畫境之內的公園區中,位於新北投溯溪而上的兩山之間。」
可見,我能在文化館出家,實在是非常幸福的事。
▲早期的中華佛教文化館。
文化館本身的情形,我也在「簡介」之中這樣說:「由大陸來臺之東初法師於民國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開始興建,先有佛殿及客廳各一幢,繼於民國四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秋季,影印《大正藏》正續兩編完成之後,復建印藏紀念堂二層樓房一座。故其既為弘揚佛法的道場,亦為美化風景的建築。」
除了庋藏好幾部《大藏經》及許多的佛教文物,還藏有《二十五史》一部。除了文化事業,還兼辦慈善救濟事業。其實,文化館是北投乃至陽明山地區唯一辦理文化慈濟事業的佛教道場。
終年不斷的潺潺溪水,從文化館的腳下溜過,遇到氣壓稍高的日子,或者是比較涼爽的季節,或者是每日的清晨,你會見到一群群、一簇簇、一條條的硫磺溫泉的蒸氣,像市集的炊煙,更像迷濛的焰火,婀婀娜娜地爬向空中,然後,在半空裡飄盪、起舞、幻變、消失。
從文化館一眼望出去,濃綠的大片樹林,雖在百尺之外,卻像伸手可及;那些紅牆綠瓦的建築物,嬌羞似地隱掩在綠蔭深處,巧妙地鑲嵌在山水之間,那是幽雅的,也像是神祕的。所以有一位居士去暫住的時候,要說:「這不就是極樂世界的景色嗎?」
出家之後的生活,要比軍中安定清爽得多,尤其是北投這個地方,有天然的溫泉,每天可洗一次溫泉浴,對於我的風濕背痛極有益,經過半年之後,背痛的感覺,已大為減輕。同時,在民國四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的冬天,至民國五十年(西元一九六一年)的春天,智光長老給了我一些錢,教我看了中醫,配了一付藥,吃了雖未有顯著的效果,但對我的身體的確有益。
民國四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開始,我的事情並不多,在那年的春天,我連做朝暮課誦,每天將近有五個鐘點的時間在佛殿上度過,每天上下午各看一卷經,除了早晚課誦,我還禮一支香的大悲懺。故在那段時間中,我看了一部《華嚴經》、一部《大涅槃經》,然到夏天以後,就不行了,正看《大智度論》,看了二十多卷便看不成了。
以後我在文化館,沒有什麼好做的,但在時間上,卻是零碎的,要想靜下來看一部經,似乎非常困難。再說,我的健康,尚未復原,除了編雜誌,幾乎也沒有精神寫文章,好像也沒有什麼可寫的。經常胸悶頭暈,到了民國四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的冬天,尤其畏寒,穿了很多衣服,還像沒有暖氣。有一次孫清揚居士見了我,認為我沒有寒衣,要布施我一件什麼的,其實,我是穿得很多了,身上就是不發熱。所以,要我一連覆幾封信,也覺得心裡慌慌的,頭腦空空的,手腕軟軟的。因此,有一次悟一法師問我:「你在軍中能寫許多文章,出了家,怎麼不寫了?」自從民國四十五年(西元一九五六年)冬季,悟一法師認識我之後,一直待我很好。但他尚不知道我已不能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