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遣能所對待之跡,以顯圓照平等,寂滅究竟,一心淨覺之智也。云彼知覺者,乃指上知是空華之知,即所謂圓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淨之覺相。如虛空乃喻所照之覺體。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謂此覺體,雖是本有,向被無明障蔽,從來不覺,今仗智光一照,則無明頓破,本體當下現前,則歷劫生死,一時頓斷,是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特顯智照有功也。知虛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謂初以智照惑,惑滅則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猶是無明,故須遣之,故云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此則能所雙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體獨立,故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直至心境兩忘,能所俱泯,故云有無俱遣。如此乃合寂滅一心,故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此文倒,應云隨順淨覺,即前云隨順不二。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此徵釋所照寂滅心體,重顯絕待真心,以示清淨覺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虛空性,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花,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此顯假也。如者稱也,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此顯中也,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答問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躡跡起疑故。特啟請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修行,更無方便,此則大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眾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眾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為修行之人耶。云何復說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眾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則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此三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修行之方便,當令眾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為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為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為三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修之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