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題
甲一釋經題
【講】例釋此經,有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釋此五重,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章各釋。例如利鈍,須廣略二門也。言七番者:一標章。二生起。三引證。四觀心。五料簡。六開合。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引證經文佛語,起信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後三起慧心故。起五心,成五力,七覺調平,八正成因,冀得三解脫果故。
【記】一切經皆有總題,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十字,即當經之總題也。然自始至終,所談者無非圓覺。此二字最宜注重,不可作文字會,須從自性觀。圓覺之性,眾生本具。一名大圓滿覺,亦名大圓覺海。何謂五重玄義?佛經講題,各宗不同,以各有宗規故。如賢宗以十門顯義,台宗以五章釋題。義者深有所以,玄者微妙難思。台宗諸師,如南嶽智者之時,本經尚未來。明代蕅益大師,欲為本經作疏,而往生時至,其願未滿。今此五重玄義,乃山僧本台宗教義,創為發揮者也。
一切經皆有七番用意,其解釋亦即有七番用意,故曰七番共解。而此共解,為諸經所應有,故曰通釋。
標章即分科,所謂標其章段,以提大綱。生起者,如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五重次第相生而起,故曰生起。經必有名,故先之以釋名。名者,假名也。名必有體,故次之以顯體,體者,實理也。宗者,依理而起修,故次之以明宗。用者,因修而發用,故次之以論用。斷煩惱,除習氣,所謂用也。教者,因用有差別,如權,實,偏,圓,大乘,小乘,種種教相不同,故須判別,而以判教終焉。金口印定,是曰引證。銷歸自己,是為觀心。料簡者,簡別也。開者廣談,合者略說。原是一名,開為諸名,既通諸名,仍歸一名,是謂會異。此三本應列在觀心之前。五心、即念、定、信、進、慧。五心起,而五根——五根之名與五心同——之力用成,則能降伏煩惱。而七覺支——一擇法覺二精進覺三喜覺此三分屬慧四除覺五捨覺六定覺此三分屬定七念覺此一分兼定慧——調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成因。有此正因,方可冀證三解脫果(一定解脫。二無相解脫。三無作解脫)也。
乙一釋名
丙一就經中佛定五名彰存略
【講】按經中佛自定名有五:一云、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今存五字,略去三字。以五顯三密,顯能攝密故。二云、亦名修多羅了義。此名全存。以修多羅乃大藏之都名,了義是顯了之真義故。三云、亦名祕密王三昧。以王三昧是密意,只可心通,難以言傳,以顯離言說相故。四云、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此名亦全略。意謂如來決定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下地菩薩可測,以顯離心緣相故。五云、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此名亦全略。意謂如來藏中差別別相,眾生本來具足。聖不增,凡不減。數若恆沙,言不能盡。若假言說,說亦徒勞故。大藏諸經,或佛說時便自定名,如法華金剛之類。或佛滅後結集者立名,如彌陀入楞伽之類。今經佛自定名有五,而翻譯略三存二。大疏云:『事周理盡,須建五名。取要標題,且存兩號。』其旨深哉!
【記】顯能攝密者,顯有文字可談,密無文字可說。然顯即顯其密,密即密其顯。顯密原無二致,故顯能攝密。祕密王三昧者,三昧是定,王是自在。如來藏自性差別此名全略者,證到方知,何勞言說。佛本定有五名。而翻經或存或略,皆有深意。故曰其旨深哉!
丙二就經題通別諸字正解釋
丁一合論通別
戊一約一化論通別
【講】大藏中一切經典,皆有通別二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且如今題,大方廣等十字。名異眾典,故教別。同名為經,為教通。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從一行乃至無量行,故行別。會同常樂,故行通。理雖無名,因門名理。理隨於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