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到中國來,很簡單的一段史略。
《華嚴經》在中國的註解
在中國的註解,自古以來也有不少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賢首國師的註。但是賢首的註子現在研究的人不多,因為賢首是根據《六十華嚴》,像《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搜玄記》都是以六十經為主。所以絕大多數研究《華嚴》,都採取清涼的《疏鈔》,唐譯的。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李通玄長者的《合論》。他們兩個人對《華嚴經》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兩個人註經的方式不相同。疏鈔之體完全是依照經文一字一句地詳細解釋。而《合論》不是一句一句解釋經,它是將一段、一章、一節中的這些大意,提出來發揮。所以疏之體與論的體不一樣,各有好處。清朝初年鼓山湧泉寺方丈道霈老法師,則將疏與論合起來,編了一部《華嚴經疏論纂要》,這個也很了不起。因為「疏」與「論」的體例完全不相同,在一般人講是合不攏來,他怎麼能夠合得起來?道霈禪師也非常客氣,說是一個嘗試、一種作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讀清涼的疏,和李長者的論,他做一個導引而已。但是他這部書做得相當有價值,特別對我們現代人,我們現代人耐心不夠,長遠心很難,所以用他的《疏論纂要》就非常理想,我們這一次講解主要就是依《疏論纂要》。
佛說經,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長經、短經,從分量上來說,每一部經都具足教、理、行、果。教是言說、文字。教中含有理論,含有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幫助我們的生活達到幸福美滿。我們要依教奉行,真做了之後,一定得到好處。一部經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經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無不具足。佛經的殊勝,佛經的微妙,古人嘆為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習,清涼也教給我們四個方法︰信、解、行、證。教,我們要相信;理,我們要明白;行,我們要真幹;果,我們要親證。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圓融遍滿,我們信、解、行、證也是交叉圓融而遍滿,在《華嚴經》中特別顯示出來,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
分科判教
這部經根據古大德之說,也可說是他們共同的研學心得,根據他們的報告,清涼將本經分為四分,四分就是四個大段,分科判教,將全經分作四大段。第一段「舉果勸樂生信分」。這個「分」是部分,第一部分說的是毘盧遮那如來,成佛之後的果報,依正莊嚴。正報是身,依報是生活環境。我們看到這個果報無比的希有,無比的殊勝,見了之後我們能生起信心,歡喜向他學習。這是佛說法的巧妙之處;佛是先把好處展示出來給你看,你不能不信。他不先說因,他先說果;如果先說因,你很難接受。這是世尊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
我們今天要把這樣圓滿的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學佛的人這麼少,原因在哪裡?我們不能夠把果報拿出來給人看。說得再好,沒見過,人不相信。果報從我們自己身上看,我們自己學佛學得不是一個好樣子。世俗諺語常說︰「菩薩!菩薩!年年十八。」佛菩薩不老!沒聽說哪個佛菩薩生病,沒有!我們知道原因,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會老、不會生病、不會死。
知道這個好處,我們相信了。佛教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呢?一定要斷煩惱,要斷習氣。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什麼叫惡報?煩惱就是惡報,你日子過得不開心就是惡報。果然能過得法喜充滿,你在佛法中就真正得受用。所以我們自己要有個好樣子給人看,就如同諸佛菩薩一樣,示現一個好樣子給世間人看。所以《華嚴經》一開頭,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他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看到,我們對於佛這種生活環境才生起羨慕嚮往之心,覺得應該與他學習。他能夠成就,我也能成就。這是在第一部分所說。
本經在因果上講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種因果。為什麼叫「周」?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錯綜複雜的,周遍法界,有五種。在第一分中是「所信因果」。經文一共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