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能夠接受。再看下本《華嚴》,下本是什麼呢?是目錄。中本算是《華嚴經》的節錄本,下本《華嚴》簡直就是目錄。而下本《華嚴》分量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換句話說,就是四十萬句這麼大的分量。四十萬句,四十八品,龍樹菩薩看到這個分量,是我們世間眾生可以接受的,於是就把這個本子帶回來。因此《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傳到人間來的。也因為這個傳說,後來就有一些學者不承認《華嚴》是佛說的,是龍樹菩薩造的,就有了這一些傳疑。我們看看全經的內容,龍樹菩薩能造得了嗎?經上記載的,龍樹是初地菩薩,如果龍樹菩薩能造,那他就成佛了,決定不是初地菩薩。
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華嚴經》是在東晉時候才傳到中國。第一次翻譯出來稱之為《晉經》,晉朝時候翻譯的,一共有六十卷。諸位要知道當時不但印刷術未發明,連書寫的工具都是很原始的。古印度的經典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這種樹葉有一點像中國的芭蕉葉,比芭蕉葉要細緻,現在在圖書館中還能夠看到。把這個樹葉裁成長條,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大概一面可以寫六行,也能夠雙面寫。而中國古代紙張沒有發明之前,則書寫在木板、在竹片上。這一部大經,分量就相當可觀;運輸不方便,很容易散失。所以傳到中國來的《華嚴經》,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只有三萬六千頌。原本是十萬頌,三分之一多一點,一半都不到。這是第一次傳到中國翻譯出來的《晉經》。
第二次在唐朝時候武則天執政。印度的高僧實叉難陀,是當時朝廷迎請他到中國來,他將《華嚴經》帶來了。他帶來的總共有四萬五千頌,比晉譯的經典多了九千頌。所以我們今天讀《六十華嚴》,常常讀到一段後頭就中斷了,下面應該有的,忽然沒有了。增加這九千頌之後,雖然還是不完整,但是《華嚴》的大意能看得出來,這就很希有、很珍貴。這部經譯成之後稱為《唐經》,也稱為新經,《新華嚴經》;晉朝譯的稱為舊經。諸位將來看到有《新華嚴經》就是《八十華嚴》。
第三次翻譯,是在唐朝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朝廷進貢,禮品中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八十經的《入法界品》。這一品很完整,太難得了。原八十卷《華嚴》在這一品中只有二十一卷,他送過來的是四十卷,是完整的一品。如此合起來我們華文的《華嚴經》就超過五萬頌,《華嚴經》的義趣可以說是相當的完整,我們能夠在這部經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近代弘一大師教導年輕的知識分子學佛,勸人從《華嚴經疏鈔》學起。疏註解經,鈔註解疏,鈔是註解的註解。疏、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他很慈悲,先作疏,大概以後怕疏太深了,唯恐一般初學的人有困難,再把疏作一個註解,所以稱之為疏鈔。「疏鈔」兩個字相當客氣,很謙虛。在佛經中,一般註解稱為「論」。中國古時候,註解則稱為「傳」。大家念古書,都知道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三種都是《春秋》的註解。《春秋》是一部古書,孔老夫子刪訂整理,左丘明加以註解,稱之為《左傳》。「傳」與佛法中的「論」意思相同,如果這個註解符合佛的意思,一點沒有錯誤,你依著我學就行了,有這樣的口氣,這就稱為「論」。不敢有這個口氣,恐怕我還有不到之處,要請諸位加以批評指正,那就不敢用「論」,不敢用「傳」,所以用「疏」、用「鈔」。現在人就更客氣,用講記,這都是謙虛話。實在清涼大師也是再來人,決定不是一個普通人。
弘一大師教我們,八十卷經讀到《離世間品》,五十九卷,然後接著念《四十華嚴》,四十卷,這樣合起來總共九十九卷,這是我們華文《華嚴經》最完整的本子。他這個建議相當好,我們這一次講解也採取這個辦法。前面五十九卷取《八十華嚴》,到末後這一品我們就採《四十華嚴》,這樣子九十九卷。這是《華嚴經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