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之聲音有生滅。而吾人能聞之性。雖不聞潮之時。仍可別聞風聲鳥聲。及一切人聲等。是聞性常在。無生滅也。是由反聞聞自性。性具無上道。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可見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然觀世音菩薩,實係三觀圓修。三諦圓具。何以言之。菩薩初由耳根修入。知音聲無性。此空觀也。再觀所觀之境。雖然無性。卻係緣生。歷歷在心。此假觀也。假不自假。由空而顯。則假亦非假。空亦非空。空假不二。不可思議。此中道第一義觀也。蓋由中道不可思議。方可會人圓理。若知聞性了不可得。謂之體空觀。由此悟真諦理。世音是俗諦。因緣和合而有。亦名假觀。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空假一如。不可思議。此為中諦。亦即中觀也。在智為觀。在境為諦耳。
(上段解釋觀世音菩薩五字)
普門二字,普為普遍。門以能通為義。合而言之。即普遍是門。無有隔閡不通之處。因菩薩尋聲救苦。有感即應。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絕無救援不及。或力不從心之處。是何也。蓋以菩薩法身。譬如皓月在天。影印千江。豈惟千江。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影現。經云。眾生心水淨。菩薩影現中。即令眾生心水不淨。菩薩亦無不現之時。特以眾生心水昏濁,而不自知耳。若在凡夫。通身業力。固未易妄測菩薩境界也。蓋此觀音菩薩業已破盡無明,圓證法性。不同六道凡夫,日在煩惱思想中,作生活也。人之上達或墮落。皆在知識上分途。識以了別為義。法相宗於此,簡單言之。猶有百法。今為易於明了起見。假定為五種。即是從知識上判起。上焉者,知識明了。悟世幻妄。而入知覺。由知覺,而證得妙覺。此上達之菩薩也。下焉者,由知識昏闇,而墮入思想。由思想錯誤,而墮入煩惱。此墮落之凡夫也。以墮落之凡夫,妄測菩薩之神通力其間相去。又何可以道里計耶。無怪乎對於普門示現之義。而不容易生信。又門為能感。普為能應。合而言之。即眾生處處感。菩薩處處應也。關於菩薩之廣大靈感。耳目所知。書冊所紀。繁不勝述。人能知道眾生常在菩薩心光之中。菩薩亦常在眾生心光之中。互攝互融。有感即應。理極平常。則向下經文中事理。一經解說即能明白矣。品者,類也。以別於他品。故曰普門品也。
(上段解釋普門品三字)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上來經題品題。解釋已竟。譯者,翻譯。亦為變易。言其能翻變梵語為華言也。譯者為誰。即鳩摩羅什也。鳩摩羅譯言為童。什為壽義。合而言之。即名童壽。什師七歲。隨母入寺。見大鐵鉢。頂而戴之。忽念人幼鉢重。非力所堪。逐即不支。因悟一切法唯心所變。此等大師。多是菩薩乘願再來。不可以尋常兒童,一例視之也。父名鳩摩羅炎。可見鳩摩羅三字,是姓。此等不關重要。故不詳說。三藏者,為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三藏均有大小乘之別。法師者,能為人作模範。作導師也。姚秦者,姚興之國號。因簡別非秦始皇之嬴秦。非符堅之符秦。故名為姚秦也。相傳符堅時代。聞西域有聖人出世。其名為鳩摩羅什。遂遣大將呂光率大兵五萬。往迎什師。龜茲國王以己國聖人。不肯令其遠出。嗣因符堅被弒。國內大亂。姚萇平定內亂。其子姚興嗣立。而呂光雖以兵力得什。不大信仰。因聞符堅被弒。遂留西夏自立。迨姚興自立。迎請什師。處於逍遙園。待以國師之禮。中國佛經。翻譯雖早。而什師所譯。流通最廣。吾人飲水思源。不可不略知梗概也。下始入經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者,接前佛在靈山說妙音菩薩品已訖之時也。法不孤起。必待有人請問。無盡意者,意是心意。言此菩薩,度化眾生之心。無有止境。無有窮盡。何以言之。此菩薩原是法身大士。豈有不知觀世音菩薩因何命名。即在會大眾。同聽法華。其識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