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顯實。經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蓋表因果同時也。如有感即應。即是因果同時。趣者趣向。人能發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經云。發心究竟二不別。是則即發心時。即成佛時。因必感果。果必酬因。即因即果。即果即因。故謂之因果同時也。然因果二字。亦無定相。望後為因。望前為果。後不定後。望前為後。前不定前。望後為前。斯亦謂之因果同時也。然非此中本意。又如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此就次第言也。若成佛後。倒駕慈航。果後行因。則又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亦謂之因果同時也。如觀世音菩薩是。此為因果同時之餘義。
(上段解釋此經以一乘因果為宗。)
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用者力用。言此經之力量效用。開述顯本。開權顯實。令人成佛。蓋以此經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斷權疑生實信。後十四品斷近疑生遠信。亦即斷迹中之疑。生本中之信也。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能確信自己,是將來之佛。並信一切眾生,均是未來諸佛。則一切人我是非。無邊煩惱。當下清涼矣。但此信字。在大乘起信論上。修行一萬大劫。方能成就。金剛經云。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吾人無始劫來。虛生空過。流浪生死者。何止千萬億塵點大劫。若兩兩相校。所謂一萬大劫之修行。真如滄海之一粟。大地之一塵矣。吾人生末劫。處亂世。幸聞佛法。此固一隙之微明。雖不能遽然以此自豪。要亦不可因信心之難發。而以之自餒也。
(上段解釋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
此經以無上醞醐為教相。醍醐者,上味也。譬如牛乳。由乳以水提煉而成酪。由酪提煉而成生酥。由生酥提煉而成熟酥。由熟酥提煉至極點纔能得醍醐上味。以喻妙法蓮華經。為諸經之王。高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之上。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故為無上醍醐上味也。
(上段解釋此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按法華玄義,文相甚繁。茲以時間有限關係。略說本經五重玄義已竟。
上來經題,解釋已竟。經題是一部之通名。全經共分二十八品。通通顯的是妙法。此一品經。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五個字是人名。普門品三個字是佛所說的法名。合而言之。謂之人法為名。為甚麼要研究這個品的名字呢。因為這一品之名目。即通攝這一品經之大義。正是一品之綱領也。能知道綱領。則品內文句,便好明白了。先說菩薩二字。菩薩為梵語之略。具足應云菩提薩埵。菩提翻覺。薩埵翻覺有情。上覺為自行。下覺為化他。言菩薩者,具有自行化他之義。自行含有因果之義。化他含有能所之義。合而言之。謂之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自行約因果說。有因必有果故。化他言能所者。能化者是為菩薩。所化者,為眾生故。菩薩自既由因剋果。離苦得樂。亦欲令他,由因剋果。離苦得樂。所謂以先覺覺後覺也。觀世音觀字,應念貫。但習俗相沿全都念官。菩薩慈悲的很。就是把他名字念錯。也一樣的有感應。甚至把菩薩即念成觀音老母。或念成天后聖母。只要誠心祈禱。也是一樣的有感應。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也。觀者,觀想之義。是菩薩用功之法。世音者即世間音聲。觀為能觀之智。世音為所觀之境。上為自行因果。下為化他能所故有人問菩薩用功。何不多讀佛經。觀想世間音聲,做什麼呢。不知世界一切事理。不出因緣果報。佛經所明。亦不出因緣果報。然則雖謂統大千世界隱顯事理。盡名之為佛經。亦無不可也。況菩薩果後行因。廣行化他。尋聲教苦。有感必應。則觀音之義。尤重在尋聲救苦一邊也。
觀世音菩薩,最初觀想,由聞海潮之音聲悟道。因潮有去來。潮來則有聲。潮去則無音。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