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兼優,誨人無算。圓寂前將楞嚴經筆記交文珠整理出版,文珠亦忙人也,集眾務於一身,未能兼顧;惟因海公迭次入夢,逼不獲已,乃抽暇為之。今將完成付印,囑余為之序。余老矣,久不握筆,僅條其內容,俾讀者知其概略,序也云乎哉!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八三老衲南亭於台北市華嚴蓮社 
(註一)般刺密帝、華言極量,中印度人。唐神龍元年,在廣州制止寺,譯首楞嚴經。
(註二)彌伽釋迦、譯白雲峰。高僧傳二曰:烏萇國沙門。
(註三)房融、唐洛陽人、房玄齡孫,中宗時武氏攬權,被貶廣州,嘗與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首楞嚴經,見佛教名人錄。
(註四)筆者聞此說,然未見其出處。今台南莫正熹居士,譯楞嚴為語體文,中載此說,故敢附記之,以見古人弘法心之深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記
香港大嶼山海仁老法師主講 
受業弟子釋文珠筆記 
今釋此經,謹依賢首,十門釋義:初、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淺深,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宗趣通局,七、修證階差,八、部類品會,九、總釋名題,十、別解經文。
一、教起因緣
大智度論云:「如來以無量因緣,說摩訶般若。」然則,佛說本經,豈無因緣?今明教起因緣,有通有別;通則總括釋尊一代時教,其說法因緣有五。別則局限本經;佛說本經因緣有十。現先釋通因緣:
(一)法應爾故:謂法本如是,法華經云:「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又「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應同得此道。」此道,即生佛體同之佛性,惜眾生迷而不覺,枉受輪轉;諸佛出世,無非為說此法,令眾生同悟共證,此法爾天然之理體而已。
(二)酬宿願故:佛於因中修菩薩道,雖發宏願,廣度眾生;但限於福慧,心有餘而力不足。今既成佛,福慧具足,正是轉法輪,酬宿願之時。
(三)順機感故:眾生本具佛性雖同,但迷來已久,值遇各殊;煩惱固有厚薄之分,智慧亦有深淺之別。諸佛說法,無非隨順眾生根機大小不一,故說頓說漸亦不等。
(四)利今後故:佛每會說法,當時聽眾,無不得益,謂之利今;佛滅度後,弟子結集流通,令末法眾生,若見若聞,均沾法益,是謂利後。本經阿難大眾,聞佛開示四科七大,無非藏性而大開圓解:「各各自知、心遍十方。」「悟知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及文殊菩薩,說圓通偈後,有十恒河沙眾生,得法眼淨,是名利今;流通分云:「佛滅度後,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乃至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諸乏少。」是名利後。
(五)治重病故:眾生之病,或因父母所生之色身,四大不調而生;或因無明煩惱,障蔽法身而起。前者屬於身病,世間藥物可醫;後者屬於心病,非出世佛法莫能根治。佛為無上大醫王,觀眾生苦惱——苦諦;為說苦因——集諦;示以離苦得樂之妙方——道諦;令依教修行,斷煩惱,證涅槃——滅諦。進而開權顯實,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回小向大,直趣佛乘,斷無明,證法身,五住盡,二死亡,是名治重病。
以上五種,為佛說一代時教之總因緣,至於佛說本經因緣,分別有十:
(一)迷真性:真性即眾生本具之佛性,原無生滅去來,眾生迷故,起惑作業,以致流轉生死;佛愍其苦,秉同體大悲,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示生,非滅示滅,以啟迷顯真。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繼,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又「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又:「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此皆遣責阿難,迷惑真性,以是因緣,故說此經,破妄顯真,會四科七大無非藏性。使阿難大眾,及末法眾生,得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