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遺矣。二曰。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名全略。以其單從用立。近而復狹。阿難性尼二人。可以攝入諸菩薩中。菩提遍知二法。可以攝入首楞嚴中。蓋首楞嚴三昧。為能得能入。菩提心遍知海。為所得所入。能所原自不二故也。三曰。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名全存。以是一經宗要故。四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亦從體與宗立名。單約密詮。是故俱略。實則還是大佛頂如來密因義耳。顯密本無二體。亦無二宗。故得以顯攝密。五曰。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十二字從用立名。略四存八。亦是以顯攝密。
次正解釋為二。初通別合釋。次分句各釋。
初合釋者。一切諸經。皆有通別二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今大佛頂等一十九字。名異眾典。故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故行別。會同常樂。故行通。理雖無名。因門名理。理隨於門。四教一十六門入理。故理別。門隨於理。一門所入之理。即一切門理。一切門所入之理。即一門理。故理通。此約一化以論通別。次約一經。前後諸文能詮相異。故教別。所詮理一。故教通。二十五聖方便多門。故行別。同證圓通。故行通。二十五門各具全理。故理別。一門全理融攝諸門。故理通。更約一題。大佛頂即理。了義即教。首楞嚴即行。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以對經字。任運有通別意。又約一字。所言大者。梵語摩訶。具含三義。謂大多勝。大即是理。多即是行。勝即是教。又理大故。教行亦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勝故。理行亦勝。一字中無量義。一一義中義復無量。況一句。況一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通別合釋竟。
次分文各釋為二。初釋別名一十九字。次釋通名經字。
釋別名為二。初揀定。二正釋。
揀定者。一切諸經。別名無量。取要言之。不出七種。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今經正以人法為名。略兼於喻。法則有性有修。人則有因有果。大佛頂。性法也。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修法也。如來。果人也。諸菩薩。因人也。略兼喻者。佛頂現化。表示眾生本具性德。是故顯詮名大佛頂經。密詮名大佛頂咒。從所表以立稱。亦得名為喻也。
正釋為二。初分句廣釋。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初釋大佛頂。次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後釋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初釋大佛頂復為三。初約心法略釋。次約佛法廣釋。三約眾生法例釋。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性。即是大佛頂性。此之理性。在迷不減。在悟不增。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隨釋一法。遍能通一切法。胡須作此三釋耶。特以性德在纏。人莫能曉。如暗室中寶。誰能知者。故必約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獨讓能於佛。故必更約九界三性以驗其同。十界並陳。理事悉等。而猶不知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眾生法廣。佛法太高。故必近約一念三因以識其要。若知心佛眾生。的無差別。則言言顯諦。句句知宗。為不了者。作此三番解釋。又恐滯句乘言者眾。說食數寶者多。故今先從近要指南。庶可隨文入觀。
初約心法略釋者。此大佛頂三字。直指眾生現前心性。全彰一經所談理體也。以吾人現前一念。實無分劑。亦無方隅。無有初後。并無時劫。豎窮橫遍當體絕待。不可思議。故名為大。經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云。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又云。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乃至又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等。皆直指此現前一念。當體常遍。無欠無餘。譬如一剎那中所見明月。即是亙古亙今之月。不可謂是月之少分。又如一點水中所現之月。即是天上月之全體。不可謂是少分月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了了常知。不可昏昧。故名為佛。佛者。覺也。經云。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當知聞覺知性。亦復如是。又云。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