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五乘之普為乘。本經於解脫門通收大小乘之聖證,戒禪又皆專注重出生死,終結之曰『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當是普為出世三乘之大乘教。獨說七趣業果,兼助增人天之善行,故蒙鈔有第八人天行位者,乃至尚思救將來之急,諦審之哉一文。今判本經正屬於普為出世三乘大乘教,兼通於普為世出世五乘之大乘教,願同人研究之者二。
丙  化法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先出世而後濟世者
案曰:嘗觀夫大乘之化法,可分三類:一、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濟世之化法,此類大乘經典較多,智增上菩薩適用之。二、為唯度人濟世即成出世自度之化法,此類若維摩詰經等較少,悲增上菩薩適用之。三、為在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化法,此為大乘經典通義,悲智均等菩薩為宜。本經以阿難墮婬室、承佛救為發起因緣,阿難因之欲從有力能救人之大乘,求一方便門先速自超脫:一、證於說戒不先戒殺而戒婬;二、證於圓通門不單取菩薩而兼收二乘無學。餘若『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持咒利根先得須陀洹果,性比丘尼成阿羅漢,阿難自知修證無學道成,皆可證知本經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濟世之化法。然阿難既發『願令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之宏誓,後有『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之請。則謂本經兼有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化可也,願同人研究之者三。
丁  行人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苾芻者 
案曰:佛法中修行人,有男女緇素諸部類。所修行法,往往因人之部類而異宜。按之本經,則當以出家男子之苾芻為獨宜。第一、以發起及當機者之阿難尊者,是苾芻故,且是好心出家具戒多聞之苾芻故,佛自然多就苾芻所宜行者開示之。第二、無論修耳門之圓通,持頂光之神咒,皆須嚴淨律儀;否則不能現生成就,但可遠資勝緣,或且不免墮魔邪故。因此、本經行法雖不限人修證,而除苾芻外,餘一切人勢較難,願同人研究之者四。
戊  觀境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耳根者
案曰:出世定慧皆成於觀。能觀之智,初必屬於意識相應之慧心所為主。但於初心所觀之境,則可種種擇取不一。大乘經論擇取初心觀境之顯而易見者:若起信論之取一心二門為所觀境;成唯識論之取一切法唯識為所觀境;中論之取一切法畢竟空為所觀境;摩訶止觀之取意識心王為所觀境;皆擇定所觀境體之有異,非能觀智體之有異。或者混能所智境之不辨,爭執本經破識取根等義,皆失之矣。今謂若論本經之擇觀境,雖直可謂之『唯六根論』,所謂十八界攝一切法盡。六塵是六根之影,六識是六塵之影,識發乎塵,塵出乎根,故六根攝一切法盡。攝論嘗論正脈疏最得此一門之意。
論曰:戊、本經始終唯令選入耳根……此亦方便之方便歟!
案曰:依是、可見本經所擇取觀境,先擇諸法中之六根,次擇六根中之耳門,較諸經論擇之獨審,願同人研究之者五。
己  修門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奢摩它者
論曰:乙、本經始終唯令修證如來禪……迴為己解,疑誤後學耳!
論曰:癸、本經始終唯令必入解行相應地……蓋有非言辭可論量者矣!
案曰:觀此可知若論本經修進門路,不唯如來藏心、圓通法門,皆是修禪之門,所懸示之菩提聖位,所分析之陰妄魔境,亦依禪那之增進相為說,故直可謂之禪那波羅密經也。禪那、華言靜慮,乃寂靜心中微密觀察義。蒙鈔諮決疑義第四剋示方便一章,所云寂靜觀照,只一奢摩他可了之。憨山大師通議,謂本經始終皆不外乎破五蘊之妄,顯一心之真。咸可參證。本經為修大乘上上禪之方便門也,憨山大師答武昌段幻然給諫書,尤為透露;願同人研究之者六。
案曰:出此六義,亦有次第。首知此經屬於密教,密教為大乘教。進論此經為何種大乘教,於是次知屬大乘教之普為乘。然普為乘應機施設,化法不一,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