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持五戒,即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界的所依器。如《優婆塞戒經》卷三說:「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又說:「善男子!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由持五戒有如是功德,故《大智度論》第十三卷也說:「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論中還用多種譬喻,讚嘆持戒功德,呵責破戒過失,當檢論披讀,以廣聞慧。
由上經論所說持戒功德,可以知道,無論求現世與後世的利益,有漏與無漏的功德,皆當以清淨受持五戒為根本,由此道理,凡是受了五戒的優婆塞與優婆夷,都應當嚴持淨戒。
(五)分滿受持
經律論三藏中,都說對於五戒可以一分受持,多分受持,乃至圓滿受持。因為近士男女,居於在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戒行,限於自己能力環境等,難於圓滿受持五戒,故如來特地開許其發心受持一戒二戒,乃至圓滿受持。
如《優婆塞戒徑》第三卷說:「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滿分。」《大智度論》第十三卷說:「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淫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分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淫。」是名五戒。」五戒之中,於殺盜淫不飲酒四罪不作,是身善律儀。妄語不作,是口善律儀。受一分多分,皆得戒律儀。如《成實論》第八卷說:「佛說優婆塞有五戒,問曰:『有人言,具受則得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皆得律儀,但取要有五。』」
三、修行十善業
(一)深信業果決定
佛法所說的義理,在世俗諦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業果決定。即世出世間的果報,都是由染淨業力為緣而顯現,依業流轉,依業出離,此理決定不虛。
如《佛說十善業道經》說:「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心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家,設無量億自在梵天,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
業是身語意的造作,順理利人的造作,是善業。違埋損人的造作,是惡業。善業有生樂果的力用,惡業有生惡果的力用。善惡業招感果報的功能勢力,如善業未為邪見損害,惡業未修善法對治,縱經百千萬億大劫,也不會消失,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決定感受果報不虛。所以如來在諸經中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行是由自己造作的,果報成熟的時候,也是自己領受,決無他人能夠代替。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