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知識 正果法師著
2010-7-22 14:37:31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所以這裏首先提出來解說。
一、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後,三七日間,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自念所證法理,寂靜微妙,甚深難見,非尋思境界,唯智者所覺;眾生深著我見,愛樂煩惱,雖然為他們說法,恐亦不能了解,徒勞無益,不如默住。後經大梵天王勸請說法,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為先時捨佛而來這裏修苦行的五個侍者:阿若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五人聽法以後,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於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大聖佛陀是佛寶,四諦法輪是法寶,五阿羅漢是僧寶。
二、佛法僧的名義
(一)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無餘的一切智人。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錯覺。凡夫對於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於尋思推度,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妄執為全部的、真實的,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自命是覺者,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對於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是正覺者。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聖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因為二乘聖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僅僅限於自覺而無遍覺。佛陀如大良醫,自醫醫人,興運大慈大悲,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的菩薩,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他有情,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未到圓滿無上。唯有佛陀,自覺覺他的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並的人,所以是無上覺者。諸經中說,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總起來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如《佛地論》說:「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醒,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二)法,梵語「達磨」,譯名為法,是軌則義。《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成唯識論述記》解釋說:「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這就是說:凡是一種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體,樹有樹的體,而又能表現其在一定範圍內的情況,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軌範物解兩義,即名為法。故這個「法」字,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於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這些教法,有它的自體,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與「達磨」的意義相當,所以名之為法。論其正體,應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理、行、果。教即文字聲音,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果即三乘無學所得的二轉依果。若就所化的機來說,則法可以為五乘:為人乘說五戒法,為天乘說十善法,為聲聞乘說四諦法,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則有八萬四千法;就修持的總綱來說,則只有戒定慧三學。
佛陀入滅以後,由大迦葉尊者為領導,召集佛弟子們,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難誦出,結集起來,總分為三藏:(一)「素呾覽」,譯言契經,即是經藏。(二)「毗奈耶」,譯言調伏,即是律藏。(三)「阿毗達磨」,譯言對法,即是論藏。藏是含攝義,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知、應行、應證的法義。考其所詮,各有通局。就局而言,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以通言之,則各相交攝,三藏是能詮教,三學是所詮義,以教攝義,無有遺餘。
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分為十二分教:(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