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 斌宗法師著
2010-8-28 16:15:35

  
  斌宗法師著
序說
1、楞嚴真偽說之由來
近世紀來,中外的學者們,對於『楞嚴經』是否確自梵本譯出?或視得偽作,成為一個爭辯的問題。有人說:「六朝隋唐之間的投機份子,東拼西湊,利用佛家的術語,雜以周秦諸子的論調,寫成『楞嚴』一經,以喜誤國人」。近代文豪如梁任公,在其著『古書真偽及其年代』第二章,也曾說『楞嚴』是偽作。他說:
「『楞嚴經』可笑的思想很多,充滿了長生神仙的荒誕話頭,顯然是受了道教的暗示,剽竊佛教的皮毛而成。......真正佛經,並沒有『楞嚴經』一類的話,可知『楞嚴經』是偽書」。以上兩種看法,也許是因為我國固有諸子的思想,與『楞嚴』的義理相符合的緣故,遂致發生這樣的議論。
蓋『首楞嚴經』,在唐玄宗—肅宗年間,(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已經盛行於世,然當時並無對之懷疑者,然至近代,才說『楞嚴』是偽書,這難道當時距離譯書的期間近,而真偽豈不明?還是當時全無高明人士能夠認出真偽呢?致使這一部『楞嚴經』,依然的流傳下來!
據『宋高僧傳』卷五云:唐慧琳法師是疏勒國人,精通梵漢,聞名當世,遍讀三藏,目光如炬,善能分別真偽,而對於『楞嚴』絲毫沒有置疑,攝人共編著『一切經意義』之中,如果『楞嚴』是偽書,豈能逃過慧琳的眼光?在『大涅槃經』卷八書後,慧琳的註釋曾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曇無懺法師於姑藏,依龜玆國胡本文字翻譯此經,遂與中文音旨不符,龜玆與中天竺相去遠隔,又不承師訓,未解用中天竺文字,所以義違,故有斯錯」。由此看來:以慧琳卓越的智慧,銳利的眼光,能夠指出『涅槃經』翻譯的失義,而竟不能辨別『楞嚴經』的真偽嗎?然而,雖說唐人對於本經無人置疑,但亦未必即屬無訛,故欲判定真偽,必須要更進一層的引述歷代大德,對於該經的批判以為定論。
2、歷代大德對楞嚴之批判
若說『楞嚴經』是用佛家而雜以周秦諸子學說,便是竊取我國固有思想的偽作,這是與『楞嚴』之中心宗旨有懸殊的差異。此經由外表看來,似極複雜,然其實際卻不然,它的中心宗旨是「昭明一心,建立三觀,修三觀,還證一心,斷惑證真,成就不生不滅之因果」。明代智旭蕅益大師,在其著『楞嚴文句』裏面說:
「......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遍攝遍含,一境三觀,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摧魔外之實相寶印......」。
又通潤大師著『楞嚴合轍』云: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如來藏心也。由此心體,含吐十虛,彌綸萬有,五目不能睹其形,四辯莫能談其狀,唯我大覺,睹明星時,開佛知見,直覷某頂...... 」。
通理大師著『楞嚴指掌懸示』說:「......如來為闢道元,詢問始心,據阿難發心,由於見相思惟,心生愛樂,而如來斥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於是七番破其無處,覿面訶為悲嘆,離塵推其無體......因而進求寂常心性,別祈發明妙心,如來為示寂常心性,即在六根,妙明元心,不離四性,故以卍字流光,引合現前,指以親領,歷十番妙示,決多般狐疑,既領見性,即是真心」。
在溥畹大師著『楞嚴寶鏡疏』上說:「......如來藏妙真如性,正指妙定真體......各自知心精遍,包含十方,觀空如等,視身猶塵......發明萬法生續,五大圓融,備彰三藏,大眾獲益......以一心而為萬法,聖若凡,乃至真妄邪正,一切皆心,更無別法」。
天如惟則禪師云:「『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近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憨山大師更是說得好:「『首楞嚴經』者,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真心為體,依此一心,建立三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