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順序排,被選上的列到最後。這同唱戲一樣,最好的戲排在最後作壓軸戲。《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排在最後的是兩個不是一個。耳根應列第二而列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念佛法門是見、根大。他應在彌勒刖面,但現在把大勢至列為第二十四,列在彌勒之後。文殊選念佛是契法界眾生之機,觀音耳根圓通是契此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主修《楞嚴》。我對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講《華嚴》才完全了解。
四、修證了義。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觀是禪宗所說的觀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迷謂之觀照,不起心動念無分別執著謂之觀。有善惡是非取捨即不是觀,不是由經歷位次一步一步修得來的,修行到達一定的標準就會起作用,即獲二種殊勝,一為上與諸佛同一慈力,其最大的力用是救護一切眾生,對自己能除一切災害。二為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其能力與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自然能感應道交,佛菩薩不可思議感應,其能力是由證了義得來。雖說得來,而實際上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作用,性德必以修德才能顯發。
發三用第一是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只是大類。凡夫有個錯覺,認為佛菩薩有一定的相貌,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問這話的人對佛法一定是外行。真正證得修證了義無相貌可言,可隨類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無妄心妄念分別執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可現種種身,天堂、地獄、畜生、餓鬼均可現同類身。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自性迷了,這種能力就失掉了。佛法修行無論那個宗派,修行樞紐都在禪定,也就是修清淨心。第二是十四無畏,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樣樣明瞭,在任何場合沒有畏懼之心。佛在世時對任何問題均能詳細解答,沒有人能難倒他。有人認為大學者對於瑣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有人問佛牧牛的問題,佛也給他說了一套辦法,大藏經裡有一卷放牛經。第三是四不思議,也是證了義之後發三用之一,這種情況,修行到了相當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議乃佛家術語,謂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議,二眾生不可思議,三龍不可思議,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用根不用識,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眾生根性不同,楞嚴修行法門分二十五大類,文殊觀察世間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時四十九年教化眾生,全是講經叫大家聽。春秋時代,孔老夫子亦以講說教學訓示弟子們。所以文殊菩薩選擇法門時,教我們用六根,不用六識,特選耳根,最契合眾生之機。古時人老實,尊師重道,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現代人不如古人,對任何人所說都打一個問號,所以現在人一生所學是知識而非智慧。知識與智慧有很大差別。你仔細研究《六祖壇經》,六祖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什麼事都通達。他的智慧是開悟後得到的,所謂一修一切修。
從性起修,沒有階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對耳識,不用識而用耳根之聞性。在眼則用見性。現在難題來了,聞性與耳識差別在那裡。知道以後才可以學。唯識學中說,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的作用,以現代話說是記憶,在佛經中說含藏種子。佛告訴我們把識捨掉,用根中之性。性與識不一樣,性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如鏡子照東西清清楚楚,而絕不落印象。用識如用照相機,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決定平等,心才清淨,清淨心叫了義。今天採用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念佛、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根再聽進去,與耳根圓通也有密切關係。用這種方法念,容易攝心。果然淨念相繼,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淺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亂。
五、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緣是增上緣,六度萬行幫助我們修學。十信在圓教中並無地位,因其進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