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牒門、謂宗旨歸趣也。當經所崇曰  宗、宗之所歸曰趣。若不識宗、無從趣向矣。有下、釋義。教說者、即念佛教門也。達義者、謂了達教中所詮心境緣念、生佛感應、染香入忍、自他生土之義也。事  理、義中所具者。謂崇尚念佛等事、其意云何。正欲彰顯彌陀自性、淨土唯心之至理也。境智、理內開者。境、即所觀之理。智、是能觀之心。佛之圓融三身、真境  也。事一心、理一心、真觀也。行位、隨智起者。信願行、三資糧也。不退者、信淨土、離三界、位不退也。願見佛、念佛心、念不退也。行淨業、攝佛人、行不退  也。又信化佛教、超凡外道、信不退也。願報佛果、超二乘境、念不退也。行法佛理、超權修證、行不退也。起信疏云。約有三位。一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  無退緣、故稱不退。二信滿己去、入十住位、得見法身、住於正定、故名不退。三三賢位滿、入初地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故名不退。由信、成信不退。由  願、成住不退。由行、成地不退。地論師云。住是證不退。行是位不退。向是行不退。地是念不退。由信、成證。位。行、成行。願、成念也。因果、不退之所成  者。因若不退、名為真因。果若不退、名為真果。信願佛土、攝根淨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得三摩地、第一圓通。是不退菩提果德也。文有三重。憶念彼佛、因  也。現當見佛、果也。念見近佛、因也。心開香嚴、果也。念心入忍、因也。攝人歸土、果也。如是五對、展轉相因、以為生起。
(丙)四釋題 
四略釋題名者、有四對義。初總別。謂楞嚴  三字、總稱也。總通彼大部故。勢等七字、別號也。別局此一章故。二教義。就前別中、分教義二。謂章之一字、是能詮教也。勢等六字。是所詮義也。三果因。就  前義中、開此一對。謂圓通是果、所證境故。勢等是因、能修觀故。四人法。就前因中、分成此對。念佛、法也、即所稟法。勢至、人也、是能宏人、依四對義、立  斯名耳。
四下、標牒。有下、解釋。此句列也。初  下、釋也。總中亦影一對。楞嚴、義也。局也。經字、教也。通也。今不出者。恐混濫故。章、屬能詮者。謂是圓通文字、念佛教章也。果因對、亦可名境智對。圓  通、境也。念佛、智也。亦可名真俗、理事、性修、寂行對。圓通、真理性寂也。勢至念佛、俗事修行也。四下、念佛法者。念變化、非受用佛(化身)、小也。念  受用、非變化佛(自報)、終也。念亦變化、亦受用佛(他報)、始也。念非受用、非變化佛(法身)、頓也。念圓通無障礙佛(十身)、圓也。勢至人者。得應化  佛力。小勢至也。得功德佛力、始勢至也。得智慧佛力、終勢至也(此二報佛)。得如如佛力(法佛)、頓勢至也。得無盡佛力(十佛)、圓勢至也。此亦約教略  釋、下更詳解。則知此題名內、人法雙彰。因果並舉。理盡義周、故標章首。
(丙)五解文(分三) 初敘禮白儀 二正陳所證 三結答圓通 
(丁)初敘禮白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疏】梵語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思益  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經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亦名得大勢。悲華  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界故、今當字汝為得大勢。亦名無邊光。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若依  本文、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為勢至也。假此菩薩為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於法自在、名為法  王。從法化生、稱之為子。悲華經云。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佛左右、助化一切。次補佛處、故名法王子也。與、共  也。倫、類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