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度化眾生。淨佛國土。佛雖如是大悲。奈眾生菩提心難發而易退。遂問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  心。應何法常住不退。若已退者。又應何法以降伏之。再重行菩提道耶。所問住降其心。最為要務。蓋付財轉教之時。豈無退者。故先答降心。以挽退者再進。而答  住心以免退習之虞。如來由是廣略抑揚。展轉發明離相無住之義。乃至第十三分。指明離相無住。何嘗是降心住心之法。儼然般若妙用也。以是妙用方露般若本體。  而空生僅會到。若能離相心不降而自降。若能無住心不住而自住。足見此離相無住。決非降心住心之法。復聞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轉計離  相無住。實是發菩提心之法也。空生自覺如是。故於第十七分中。毅然呈見。遂曰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換言之。即說甚麼應住菩提  心。說甚麼降伏其退心耶。只要以此離相無住之法。發菩提心。自然常住。又何須降住。佛聞須菩提之言。不執離相無住為降心住心之法固是。又轉執為發心之法則  非。故遂正之曰。前言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蓋離盡一切眾生相。何嘗有法。既知住降無法。而發心又何嘗有法乎。嗚呼。可見破除法執。非易事  矣。故下文直指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由是闡明因果無法。乃至通結始終心要。而結歸法相即非法相。及至最後流通。為人演說。一切有為法。雖如夢幻泡影露  電觀之。亦是破法之法。何則。如夢幻者。體空觀之法也。如影者。假觀之法也。如泡露電者。無常觀之法也。應作如是觀者。謂夢則夢如。幻則幻如。乃至電則電  如。方是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也。此一卷經。展轉丁甯。重在破除俱生我法二執。二執破盡。復有何法當情。說有說無皆成戲論。既無其有。亦無其無。愛從何  生。取於何所。既無可愛可取。復有何念何說。故曰如來無所說。學者會到這裡。方透般若消息。方能隨時解脫。方得隨處自在。即是三德祕藏。更於何處再尋三德  祕藏。而如來一代時教之本意斯可見矣。 
中華民國歲次庚辰孟冬  倓虛識於青島湛山寺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 
將  釋此經。必用五重玄義。依玄義能入妙理故。所謂五重玄義者。名體宗用教也。此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以法喻為名。無法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熟酥味為教  相。以名詮所宗之體。能趣體者為宗。宗之功能為用。判名體宗用之高深者。為教相。故釋一切經論。五重玄義之需要。不可少也。且如般若之體。云何無法。諸法  之元。以動為基。動必有聲。諸聲之源。以阿為始。此般若二字。諧音為阿。阿譯無義。不立一法。故曰無法為體。體既無法。如何能會。必須以無住為宗。既抱無  著住之宗趣。即會無法之體。故曰。無住為宗。然無住之功能。云何作到。又須對一切法。離一切相。故曰。離相為用。玄義者。了不可得之義。乃謂明明了了之心  境。若內若外。若聲若色。實不可得。故曰名。名不可得。曰體。體不可得。乃至曰教。教不可得。以此五法代表一切法。皆不可得。若行者僅會於此。名證偏真。  唯了分段生死。只脫六道輪迴。若斷變易生死。尚在遙遠。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於此般若妙理。庶可商量。所謂玄之又玄。方為眾妙之門。故曰。依玄義入妙理  故。 
一  釋經名。以法喻為名。名有通別。金剛般若波羅密者。為別名。以不同其他諸經之名故。經者。為通名。以佛所說之言教。皆是經常之道。通名經故。金剛者。喻  也。般若者。法也。以金剛之喻。喻般若之法。法喻之義。其各有三。以金剛之明。喻文字般若。金剛之利。喻觀照般若。金剛之堅。喻實相般若。夫實相般若者。  即不思議之心境也。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即觀照般若也。以所觀六塵之境。若聲若色等。莫不明顯般若之全體大用。故名文字般若也。雖文字而離文字相。故  以離相為用。觀照離相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