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蓋聞孝為眾德之本、教道之所由生也。諸教悉宗  而尊之、然佛教猶殊尊也、意欲略闡明之、分有八種、謂世孝、出世孝、事孝、理孝、行孝、化孝、單孝、廣孝、雖種種不等。誠人心事孝之不同也。行孝之人之有  別、須分歧而配人焉。良夫出世之孝。誠由世孝之為根本、故論世間、出世間一對也。理藉事顯、事為理之先驅、而明事孝理孝一雙也。依孝道而行持、然後普化於  人、故有自行、化他之二孝也。或耑志奉養、獨善其親者、或有窮義遍孝者、故有單廣之異也。良以至德大聖、鄭道帝王、憑孝道為德本、堪臨民以風化、其蒙聞奉  行、則治國家常和平矣。且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宗之有序、唯明孝德之流芳也。故例事親奉佛、同依孝道、盡倫之大行、即極性之妙理、事理義備各宗教同遵、則孝  順之道包含大矣。以是不得不分八科、而述論之如次。
首明世孝者、孝是天下萬善公例不可缺也。  曾子曰、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故大聖人、積至善以化民、唯孝而已矣。茲庶民以從化、聊不肅而儀。歸德有本者孝也。尚書甫刑云、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謂是天子能盡孝、而天下之人、皆賴效之盡孝。誠吉祥普善、至德要道、以順遍天下之良意、無復加也。或位尊上相。有懷孝者、在上必不憍、而鎮國家  以和民心、百僚既從、高位堪長保守、而爵安矣。故諸侯將相、亦以孝行為本也。苟有為國家而進賢能之士、須承孝順之為心也。事君必忠、事長必順、交友必信、  居官必廉、臨民必寬也。若不忠非孝、非順不孝、爽信乏孝、有傲靡孝、不驍罔孝、而能長盛者未知有也。是故非公益之法不言、無驍益之道不行、口自善而不擇  說、身踐孝而不擇行、方說遍天下而無口過、行於地球而無怨惡、如是則孝道樹幟、乃官場之行孝焉。資養父母、侍極情而誠愛、隨口體而無違、宜天道分配地利、  謹身節用、以奉父母者、務拳拳於左右、是普通人之行孝也。該人世行孝、不論上下大小尊卑、獨貴誠實真心者、崇之宗之傳之焉。
次出世孝者、梵網云、釋迦成無上正覺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明制止。是知依戒即行孝也。誼斯孝戒名別、體同之義。推充擴之、三學之行皆孝也。孝  為戒學之端倪、無孝不稱戒者、戒而自持不戒人者不孝也。能戒人而不自行者不順也、設能自他和順、未發大願迴向一切成佛道者、非佛本懷、亦不孝也。定也者、  稟道行之法、而入神也。著定樂而不進趣者、不孝也。體會佛意、志期大道、畢至歸無所得、有一不如法而修習者、非孝也。慧也者、能判斷可否、明大小乘之法要  也、思越孝行之外觀察契宜之先圖也。不依佛學之慧、仍屬世聰、非出世之智慧、是不孝也。故佛使習學小乘、經律論之智慧、然後增明大乘之智慧也。蓋戒定慧、  由趨徑而入階級、臻極至善、以登妙道、必從稟學孝順、師僧三寶以訓教也。此茲莫大之魏功、求至道之法、使吾儕疾成無上菩提之道者、唯學孝順而成就焉。
次事孝者、僅表現世、生身之事相也。故生  吾者、父母也、育吾者、父母也、天下之有為者、莫盛於生身也。父母者、形生之根本也。白刃可冒、飲食可無、而此大恩、不可忘也。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  者幾希、吾人奉父母之遺體、當思父母生我之身、無一體之不具、生我之心、無一理之不全、時刻保守成其為人、不放失淪於禽獸者、此不可不深感長思、而起行孝  也。故受父母之遺體、不敢毀傷、是立孝之始全也。凡立志勤身、矢念產業、揚名於當世、播父母之嘉盛、乃至垂永世之傳業者、為孝之終極也。孝親須敬者。孔子  謂子游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故敬父母、唯其疾之憂、若為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允所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  親矣。人不論貴賤、事親不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