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釋題 
因緣講完以後,照一般講經規矩,應該講五重玄義,但為求普遍契機,這裏從略,僅於介紹經題後,簡單說明本經宗旨及作用,使聽講的,對本經先有一概略認識。現開始講題。
子一、總明 
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題計有七字,有通題別題的分別。前六字  「占察善惡業報」是別題,後一「經」字是通題,所謂別題,就是別於其他的經題,這六字只有本經可用,別經不用;至於通題就不然了,這一經字,非但本經可  用,其他任何經題,均可通用。那麼為什麼要分通別呢?不過是為了要使人容易辨別而已,說個簡單的比方,有如藥房裏賣的藥,「藥」字就是能夠治病的植物礦  物,以及調製出來的種種膏丹丸散各類物品的總名,各藥有各藥的名字,定的這些各類名字就是別名,這樣總別合起來定名,能使人一聽就了解名字的意義。經題這  樣的標,也是這個用意,同時也正是他組織嚴謹的地方。再有經題標定,所採方式,也不是隨便的,有七種規矩,以單人、單法、單喻,三種單獨的,或人法、人  喻、法喻,三種複合的,或人法喻三種全備的方式來標立,這種方式,叫做「七例選題」,本道場歷次講經,都有詳解,這裏不再繁瑣,現就本經標立的題目來看,  「占察」二字,是能觀察的法:「善惡業報」四字,是所觀察的法。能觀的及所觀的既都是法,沒有人和喻,就知道本經是以單法立名的。
子二、分解 
照經題先後次序,本應先解釋「占察」,後  解釋「善惡業報」,但若沒有善惡業報,自然也說不上占察,基於這一層,上來先解釋善惡業報,現先說善惡二字,說起這兩個字,人人都會說,人人都知道,但很  少有人能真的會解釋,這並不是過甚其辭,只需要頭腦稍微冷靜一下,就會知道。通常一般人所謂的善惡,多是基於主觀自我的觀念,對一切眼前事務,自己喜歡  的,就認為是「善」,自己不喜歡的,就認為是「惡」。實則自己喜歡不喜歡,多是屬於情感的衝動,就是現在人常說的「感情意氣用事」,這樣帶著有色眼鏡看一  切,自然難得正確,那裏會了解善惡的真正面目呢?要了解善惡的真正面目,最要緊的是要先屏除感情自私的成見,以純理智客觀的頭腦,來觀察體認,或可得到幾  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佛經裏的善惡是如何解釋?在佛經裏善惡皆不離性,性是本來清淨旳。如果人的心念,不受情感的支配,這就是順性,能順性,本性就可維持  它本來的清淨,不受染污,這樣起心動念,不但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也有利,這就是善;反過來說,人的心念,若受情感的激盪,違反本性,違了性,本性就不能  維持它原有的清淨,這樣起心動念,皆是損人利己,這就是惡。以上所說的善惡,還是僅就發於內心,並未見諸行動的善惡一面,若就另一面來說,就是善惡表現於  行動的一面,這一面是由發於內心的善惡心念,推動身體、語言、意識三方面,造作許許多多對人有益,或對人有害的種種善惡行為,這是人容易看得到的,歸納起  來,不出十大類,就是佛經所常講的十善和十惡。所謂十善:屬於身方面的,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叫做身三業;屬於語言方面的,有不妄言,不惡口,不兩  舌,不綺語,叫做口四業;屬於意識方面的,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叫做意三業。這十種善業,為一切善業的根本,能包括世間一切所有善行為。所謂十惡,  就是十善的反面,從身三業殺生,偷盜,邪婬說起乃至貪欲、瞋恚、愚癡等,與十種善行相反的十種不好的行為,就是十惡,這十種惡業,也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能  包括世間一切所有的惡行為。我們凡夫,舉心動念,乃至身體、語言、行動、皆不出這十種善惡的範圍,皆受這十種善惡的支配,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二字認識清  楚。
其次講到「業」字,業是事業,由前說善惡  行為造作出來的種種事業,就是「業」。這種種事業,屬於善方面的叫善業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