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根機不同,佛說的法就多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 行,三十歲便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經中,有一部地藏經。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因為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眾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 浮沈,佛特意將此等眾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故說此經亦是『托孤付囑經』。此經在天上,佛為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 為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 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此經佛說已有三名,我不能盡說其義,希望各人自己去研習領悟。
平 常諸方講經,多用天台宗五重玄義解釋經題,我今亦不能例外。五重玄義,玄者微妙難思,義者深有所以。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 『名』是假名:法本無名,諸佛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行者尋名得體。『宗』是宗旨:體非宗不會,得旨會體。『用』是功用:無量功用,不離本 宗,因用明宗。功用現前,力有深淺,則『判』歸大小權實『教相』矣。是名五重。
此地藏經以人、法為『名』。以諸法成就為『體』,真如也。以願力度生為『宗』,依理發願也。以斷惑證真為『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權入實為『教相』,滿眾生願也。略標此經五重之義。
古 德釋經題,有七種立名,不離人、法、喻(單三、複三、具足一)。以人立題者,如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梵語,此云『無量光』,即見性悟道之時,其光明無量;阿 彌陀又名『無量壽』,吾人得法之時,了諸法本來,不生不滅,常住世間,法壽無疆。人即是法,所以以人立經題。以喻立題者,如梵網經。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羅 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每一世界,教法不同,所以菩薩到無量世界,親近無量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 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方能成佛,是以喻也是法,因此有的經以喻立題。以法立題者,佛將所得之法,為人演說,如般若、涅槃、方等等經,皆是以法立題。大 方廣佛華嚴經,是人、法、喻具足的經題。不一一解釋。
此 「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人、法為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菩薩二字,具足應云「菩提薩埵」。菩提是佛道,薩埵是眾生;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 眾生。所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欲度眾生,必須先求菩提,以菩提之法,方能下化眾生。欲求佛道,必須先度眾生,眾生度盡,菩提始現。所以上求菩 提,即下化眾生;下化眾生,即上求菩提。兩名一義耳。
「地 藏」是名,「菩薩」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萬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萬法,則眾不知,必假佛法,發明心地,心地含藏無量清淨功德, 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何以故?此無漏功德,無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孔子曰:『己立立人,己 達達人,名之為仁。』也是這個道理。
地 藏菩薩明白這個道理,就依理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發先度人成佛之願,所以名為大願。又是本昔所發之願,故名「本願」——其本願在本經中,有四處說 明。一切菩薩,皆有本願:例如文殊發願,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發菩提心,此是文殊本昔之願;普賢發願,令一切菩薩修萬行、趨萬德,此是普賢菩薩本昔之願;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現身說法,此是觀音菩薩本願。不但菩薩有本昔之願,即釋迦如來在法華經中,亦顯露其本昔之願。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 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