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農佛學答問 范古農居士主答
2010-8-23 0:02:15


古農佛學答問序 
佛藏浩瀚。學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機。每  多問答之作。然設為問答。賅攝不宏。莫若就學者之來問而誘引之。則相說以解。犁然有當於心。此即古農居士所謂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作者易為力。讀  者易為功也。古農居士佛學淵深行解相應。凡有撰述。悉為利他。曩者任佛學半月刊編輯。特設問答一欄。開示來學五載以還。積稿至巨。亦既將佛典之法義。修行  之進程。一一指出無遺矣。原以分期登載。檢閱至難不便讀者。爰有劉居士士安為之分類編輯。同條共貫。以次相從。分為七門四十九目。名曰古農佛學答問。書  成。余受而讀之。不覺歡喜讚歎。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燈度世之寶筏也。有志學佛者。手此一編即得門而入。無復河伯望洋之感矣。夫無范居士之苦口婆心。辯才  無礙。則不能有此書。而無劉居士之辛勤審量。以線貫珠。亦不能成此書。是則二居士之法施功德。寧有量哉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蔣維喬敘於因是齋
佛學答問自序 
佛學論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機不廣。若不  透機。則作者徒勞。讀者無益。不若設為問答。使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庶幾作者易為力。讀者易為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論文與問答之大較也。民  十九年。上海佛學局發行佛學半月刊。農濫竽編輯。設問答一欄。接引發心學佛同志。相與研究討論五載經來。積稿甚巨。雖其間法義維陳。程式錯綜。若統而觀  之。亦足以覘我國一般學者對於佛法認識之態度與進程之狀況矣。然以分期登載。初無條貫。如欲研求。不易檢閱。於是李君經緯有分類編輯之議。而劉君士安慨任  其事。按條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結大綱。歷時半載詳審考核。定為七門四十九類編成交農統閱一遍。閱訖而覺此編之輯。有數利焉。刊物有時間性。一時閱後或便  散失苟有此編則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過去刊物。存者無幾。後有定閱。難窺全豹。苟有此編。則可以遍覽無遺。其利二。在問者有所問時。可先檢閱此編。如已  有者。可省筆墨。其利四。斯編之輯。除半月刊外。劉君復益之以農所曩著。則閱者可兼數書之益。其利五。農數年來隨問隨答。自亦渾忘。得劉君斯編之輯令我亦  得自檢其令昔之得失。劉君之勞績。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書此以為序。並以誌謝云爾。
民國二十四年除夕范古農識於嘉興月河之幻庵
編輯大意 
余障重慧淺。於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窮究。此書既承本局囑為編輯。兼隨喜范公以無礙辯才答海內學佛諸君問。確有無量功德故。應勉為之。編輯既終。為便閱者明瞭此書編法起見。固不可因編者人微學淺而不附一言也。
本書材料。係採取佛學半月刊中佛學答問。(自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選范公從前佛學問答。及搜錄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載之問答。完全係范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農佛學答問。
本書錄取材料時。見其問詞缺略只有答詞者。概不採入。因既莫明所問於閱者利益較微倘為代擬問題究難符合且有失去本來面目之嫌。自應實事求是僅錄取問答之完全無缺者以免失真。
本書材料雖豐。倘於編輯之先預標門類以攝取材料則所有材料多難強合欲求充實各類必等於削足納履之艱。故只好先看材料為分類之標準。書中所以如是分門類者。原無固定之成見。係隨材料之狀況而酌定耳。
本書共分七卷。每卷一門。為表示敬仰及起  人欣慕。故以四聖應化。列於第一。欣慕之心。固由於見有良好模範與極可悅樂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難安輪迴可畏並起厭離之心。則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輪  轉。列之第二。欣厭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達到離苦得樂之目的。則我佛金口所言諸法之意義。不可不先為究明。故次以法義研求。列之第三。了解法  義。固不可謂能事已畢。而無量劫來根深蒂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