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這三個中心。我們佛教經典豐富,在全世界,不論是宗教、學術......,都沒有如此豐富的經典。這麼多的典籍把它分類也可歸納成這三類,我們中國人稱為「三藏經典」。這三藏經典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偏重在定學,律藏偏重在戒學,論藏偏重在慧學。所以佛經典籍就分成這三大類,這是佛教育的教科書。
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教沒有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用孝道作基礎,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些法師與朝野一接觸,許多基本觀念相同,一見如故,我們非常歡迎他,而且希望他們在中國常住,不要回去,把他們留在中國。最初到中國來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兩位法師是摩騰與竺法蘭,這兩位法師來到中國之後,我們中國政府接待他們,類似現在的外交部,由外交部來接待國賓。從前在漢朝的政治制度,「寺」是政府辦公的機構,這是諸位要知道的。辦外交的是鴻臚寺,鴻臚寺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外交部,鴻臚寺的首長就是卿—公卿,鴻臚寺卿就是現代政府組織中的外交部長。鴻臚寺來接待外賓,因為朝野談得很投機,他們也樂意常住中國。但是外交部只能接待短期的外賓,不能夠讓他們常住,怎麼辦呢?皇帝下面不得不另設機構,再增加一個同樣的機構也稱為寺,這個寺就是佛教的教育機構。第一個佛寺的名稱為「白馬寺」,後漢的首都在洛陽。這就是佛教「寺」的來源。所以「寺」和宗教完全沒有關係,跟「廟」也沒有關係,明了歷史來源,所以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這麼一來中國辦教育的機關就變成兩個。宰相下面有個「禮部」,是辦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白馬寺是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是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機構,它是佛陀教育部,就是專門推廣佛陀教育。所以中國從漢明帝以後就變成兩個教育部,這兩個教育機構,諸位想想看,一個是歸皇帝管的,一個是歸宰相管的;皇帝管的就佔了大便宜了,沾了光了。所以佛教教育在全中國的推動,遠遠超過禮部的推動,而在全國有良好的發展。孔孟的學校不多,可是每個村莊都有寺院,這就是受到帝王的影響。這個教育機構是直接歸於皇帝的,所以它在全國推行得非常順利普遍。我們要認清楚,「寺」本來是辦教育的機關,與現在宗教的拜拜、祭祀、超度完全沒有關係。當年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寺院有兩個重要的任務,一個即翻譯佛經,等於現在的國立編譯館的工作。翻譯佛經,譯場規模之大也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師,這是很有名的一個人,他的譯場,編制就有六百多人,你想規模有多大。早期鳩摩羅什大師譯場的編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佛寺是個很大的政府辦事機構,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現在寺廟完全變質了,教育幾乎完全喪失!變成專門跟鬼神打交道的場所,這是很冤枉的一樁事情。這是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演變到現在這個現象。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簡單的歷史,曉得佛法的本質,我們要學它真正的好東西。
所以今天在全世界,我們可以見到四種不同型態的佛教,都在這個世間弘傳。第一種就是宗教的佛教,它變成宗教了,我們不可否認,臺灣所有的寺廟的確都是宗教,你把它放在宗教裡面絕不冤枉,它已經變成宗教了,這不是真正的佛教。第二種是學術的佛教,這在日本特別顯著。日本有很多大學,佛教的大學,變成學術了。這也不是佛陀的教育。第三種更不幸的變成邪教的佛教。宗教和學術對人傷害還不太大,邪教傷害就太大了。第四種是傳統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這很少,非常非常的稀少。
我在年輕念書的時候,學校在南京,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對任何宗教都不相信,同學當中也帶我去教堂禮拜,去觀摩,我都去。我想了解它,但我沒法子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佛教,反感尤其深。當時對宗教比較傾向的是伊斯蘭教,因為伊斯蘭教裡面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