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堆的綢緞,也是沒主,甲就棄捨了麻,裝換了兩筐綢緞,說這貨物比麻貴重多了,不料乙仍然擔著麻走。甲說:「你沒有看見綢緞嗎?為什麼不去掉換呢?」乙說:「我已經發了財,何必再找麻煩。」甲再三相勸,乙哪裡肯聽。
兩人又向前走,啊!路旁金光耀眼,甲近前一看,叫道:「幸運到了,這裡竟有許多黃金。」急忙棄捨了綢緞,滿滿的裝了兩筐黃金。誰知乙仍是擔著麻走,甲實在忍耐不住,拉住乙的擔子說:「你是傻瓜嗎?為什麼不取黃金呢?」
乙說:「我這麻從遠道擔來,棄捨太可惜了。」甲卻熱心,把黃金的貴重,講給乙聽。乙反怨甲多管閒事,甲只得歎一口氣,由他去了。
兩人回家,甲成了大富翁,自不必說。乙賣掉了麻,不消三五天,仍然是箇窮漢,纔相信金比麻貴重,再回路上去找,哪裡有半點影子,後悔不及。
眾生一時不明,信了外道,後來遇見佛法,勸他捨假信真,有的人執著不肯,結果所得無幾,就等於棄金擔麻。若到明白佛法有用之時,再去相求,恐怕時機已過,有些來不及了。
六道是苦海,三寶是慈航
眾生有一具血肉的色身,還有一箇靈性,就寄託在色身上。色身是有時間限度的,到時就要毀壞,性是常存的。這裡的色身壞了,性再到別處投胎,去找寄託。
眾生在大概上說共有六種:一天堂,二人間,三阿修羅,叫「三善道」,比較這是受苦少的。四畜生,五餓鬼,六地獄,叫「三惡道」,這就苦不可言了。但是這六道都有色身,都有靈性。色身是都有生死的,靈性如電流一樣,就不一定向哪裡再去投生。簡單說就是這六道裡邊都可去的,因業力的關係,還是入三惡道的機會多。
這六道好比苦海。靈性一時入了三善道,就像在海裡伸出頭來喘口氣;不久又入三惡道,像仍鑽入海底裡去,這樣頭出頭沒,總是跳不出苦海來。
佛、法、僧名曰「三寶」,他是苦海的慈航,你若肯皈依三寶,就是離開苦海的水。上了船,這不但是頭出來了,連身子也是出來了。若問「皈依」怎麼講?「皈」是「投奔」的意思,「依」是「依靠」的意思。就是信奉佛教,作一個三寶弟子。
「佛」是教主,好似學校的校長;「法」是功課,是教我們修業的方法;「僧」是講教的人,好比教員。
經上說過:「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這豈不是苦海得了慈航,若再能學著念佛,那就要到極樂世界去,比如坐著這隻船,達到彼岸。這才是真正脫了苦海,出了輪迴,到了究竟安穩之處。快快皈依!
三世怨
有一般人,不懂佛理,卻自作聰明的阻人學佛。說甚麼只要多做善事,不昧良心,就是對了,又何必妄去學佛呢!
這話乍聽,像是有理,要用理智一研究,纔知這是見識短,就讓他真的多做善事,不昧良心,固然很好。因他但知修福,不解修慧,可惜是箇半邊架子,好比「半身不遂」,決定得不到澈底的好果。
佛法裡這種行為,叫作「三世怨」。就是說今生做善,第二生去享痴福。因他沒有慧的關係,十分八九,迷了本性,在享痴福的時候,殺盜婬妄,又造出許多罪業來。到了第三生,仍不免酬償惡業,去墮三途(畜生、餓鬼、地獄)。
況且沒智慧的人,哪裡分得出善惡標準來?哪能懂得心性良與不良呢?若不相信,請先請一本《十善業道經》查看!那纔曉得我們平素做事善與不善,存心良與不良!
小聰明
白天製備燈籠,是預備夜間走路,免去黑暗的困苦;晴天購買雨傘,是預備陰雨走路,免去水淋的困苦;豐收年景屯積穀粱,是預備荒歉時候,免去飢餓的困苦,這卻是聰明人辦的事。
試思人生困苦,就是這幾條嗎?不是還有水火、刀兵、颱風、地震,及意想不到的種種危險嗎?為什麼不設法預防呢?
更有一箇長存不滅的本性,(世俗叫做靈魂)現時固然寄託在這四大假合的色身上,後來色身壞了,究竟他歸宿到哪裡去,也有箇預備沒有?
若是小的困苦,有預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