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接觸到真正善良可貴的本性,把自己關閉在私我私欲中,寧願空拋時光在無所事事的是非無聊中;這種人生毫無人生價值感,哪有樂趣可言?

  「忙人無是非」,的確是。因為人生苦短,而真正需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如計劃、推行……,時常都是要分秒必爭、心無旁騖,為人群、福利事業而努力。他們過得殷實而富有意義,這種「快樂忙」的人生,哪有空閒時間去惹是生非呢?

  第一步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佛陀與凡夫沒有不同,釋尊雖已成佛,但在成佛之前也和我們一樣。只是他愛真理的心比我們懇切,而且他除了愛真理之外,還能身體力行,所以能較早抵達目的地。而我們求真理的心不切,少了這分毅力、勇氣,因此仍然停留在凡夫的階段。

  但是只要我們能夠身體力行,提起信心、毅力、勇氣,凡夫也一樣可以成佛的。

  心燈

  常有人說,修行學佛要學什麼呢?就是在洗除我們的心源惡念。用什麼方法來洗除呢?用什麼方法可使凡夫的觀念,進入聖人的境界呢?那必須走上學佛的軌道;有了軌道,就不容易出軌,這也是學佛的目的。

  人生迷茫,是心迷而不是人迷。迷就是不覺,不覺就是不知。但是,知而不去做也無用,知而且又肯身體力行,才會有成就。

  佛教徒不可有自私自利的心,有的人聽說某寺院有法會,就趕去拜拜,吃一餐保平安……。其實,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闔家平安。

  也有人說要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是要從我們的心點起來,佛前的燈你們不必刻意去點,最主要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要如何點心燈呢?我們去寺院拜佛最主要的是禮佛求法,有了佛法,才能滋潤我們的慧命、智識。所以,我們如能懂得佛法,能體會佛陀的精神,才能夠身體力行。

  身體力行

  財物如能善用,除了能養家無乏外,又能救助別人,那才是真正的福利事業,福利人群。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平時唸佛,這分心就是大善根,熱心於慈濟志業就是大福德。但是這分大善根、大福德若是不能持久常行,那只不過是一粒種子,把善因種子種植在心田,必須不斷地培育它。

  要如何培育呢?必須身體力行。

  有這分救一切眾生的心,有這分解救眾生的大願,就是佛陀的心,若僅有心(善根)而沒有行(福德),也難成就;所以說唸佛是善根,佈施救濟是福德,必須要善根福德並行,才能有所成就。

  以佛心為己心

  當初我設立慈濟的目的是為佛教、為眾生,希望佛教不只是挂在嘴上而已,而是要顯揚出來,把佛陀的精神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使事(慈濟精神)、理(佛陀精神)並行;同樣的,善根是理、福德是事,善根福德具足也就事理圓融。

  我們慶祝佛陀的誕生,就是自己的心中時時有佛,每日每時都是佛陀的誕生紀念,把佛心永遠存放在我們的心中,時時勉勵己心要如佛心。

  啟發良知

  人生在世,忙忙碌碌,有人帶福來人間,也造福在人間;有些人是帶業來人間,也造業在人間。學佛就有自己轉「業」為「福」的能力。

  要如何才能轉惡業而造福人間呢?那就需要接受佛教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力量,能把我們本具的良知啟發出來,亦即將慈悲本性——「良知」從欲塵中顯現出來。

  大乘慧心

  中秋月圓,以佛教中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天下有很多江水,而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只要有水就可映出月亮。這比喻佛陀來人間,其所教育的目標,本來只有一個——成佛之道的大乘教育。唯眾生的心量與領受力不一,故不得不分層施教,所以有三乘教法,三乘就是大乘、中乘、小乘。

  小乘的佛法,教化根機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