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2010-8-16 18:18:52


  卷一 靜思
  1.清涼月
  菩薩心如清涼月,
  常遊太虛畢竟空。   明心

  佛教中有一句話:「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我相信大家的心都像月亮一樣,那麼的圓融、清涼、清靜,顯露出它無比的柔光,常常照徹大地;在黑暗中唯有月光,才能破除大地黑暗。太虛大師作詞的「三寶歌」中第一句即言:「人天長夜、宇宙黯黮,誰啟以光明……。」人生的罪惡大多是黑暗中造成的,這裡所說的黑暗,不是大自然黑暗,而是眾生心地中的黑暗——心中的那分良知被罪惡的烏雲所掩蓋,以致無法發出人人自性的良性,所以才會造成驚天動地的罪惡。

  佛教的教育,就如太虛中的凈月,能照亮眾生的心地,啟發良知,發出良能。你能說搶劫作案的人沒有能力嗎?只因他昧於良知,掩蓋了良能,卻發出了一分罪惡可怕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用真心推行佛教的教理,如一輪明月,照亮眾生心,它不但是一分光明,也是一分清涼。

  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希望每個月圓之夜,抬頭仰望明月,照亮我們的心地,培養我們的心地,培養菩薩的精神,普照大地迷惘中的眾生。

  如來

  佛教徒嚮往的目標就是如來的境界。什麼是如來境界呢?

  六明法數解釋:「如者,就是一心真如,自性中來。」也就是真的意思,每一個人真而純的本性就叫做「如」。一般人就是雜念心重,本來我們與佛有同樣的清凈、單純的本性,只因為受到社會上欲與情愛的薰染,以致充滿雜念的不定心,感染了貪、瞋、癡的惡習,一念真如的本性就因而被迷住了,學佛就是要喚醒內心的真如本性。

  「來」,就是「真如不守自性,隨緣顯現。」 

  我們學佛應不是為了脫自己,而是為了救度眾生;用佛陀的心來救世間的眾生才是。

  無常

  有一次我去玉里,正好碰上一件個案,案主是以前地方上有錢有勢、呼風喚雨的出名人物,而現在卻落得財產散失,車禍、重病又接二連三降臨,貧病到需要我們救濟的地步,真正印證了富不過三代的格言。這就是無常啊!父母的財富不一定能庇蔭子孫,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有錢、有名、有勢是一輩子永久的事。

  台北市有一棟十四層的大樓,在地震中變形了,甚至二、三樓已無法再使用。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人生事物都有變化的可能;有的人從無變有,有的人卻從有變無。我曾看過很多人,他們過去的生活一無所有,卻靠著勤奮而成就大事業,因此我們不能輕視「無」的人,而「有」的人也不可得意忘形。

  最踏實的事,就是今天我有多少力量,就趕快付出,做一些有利益人群、社會的事。

  服務人群

  現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但也需要爭取時間,為社會做些服務工作。因為,平時事業的忙碌,與義務性志願為社會服務工作的忙碌,那種心靈上的收穫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為是抱著義務的精神服務人群,所以無論再怎麼忙碌,也會感到很愉快,但如果是為了職業或做事業,爭取利益而忙碌,那他一定會忙得無可奈何,忙得非常煩惱。

  所以,同樣的人生,同樣的忙碌,卻有著不同的心境。

  快樂忙

  有一句話說:「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吃飽飯沒事做的人,一定不快樂,一點意思也沒有。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這世間又有誰會是閒人呢?看社會上每個人,每天總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狀,而他們忙得並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活得很無聊,正事不做,卻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這種忙,我想,在飽樂之後,一定是疲倦與空虛。人生寶貴的光陰就這樣浪費掉了,真正快樂的工作,他卻沒做到。

  什麼是人生快樂的工作呢?凡有利於社會群眾的工作,都是快樂的。但有人卻不這麼想,每天為了自己的私欲、自己的需求而忙碌,造成了心胸不能開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