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佛教的積極性常被誤解
我們今天來討論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先來說律,規律的律篇。有人會問,戒律、規律兩項不是應該要連在一起講嗎?其實是連在一起講的,只是我將它們分開來解釋,這樣比較容易瞭解。戒就是戒止行為,表示不應該去做的;律就是應該去做的規律,尤其身為一個三寶弟子更應該去做的。有些人只瞭解佛教戒律的一小部分,那麼他就斷章取義的,認為佛教的持戒是消極的,認為佛教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太過拘束了,所以說佛教是消極的。會這樣認為的人就是不瞭解佛教。若真瞭解佛教之後,觀念就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原來佛教完全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我們在律篇當中,就可以瞭解佛教是相當積極的。佛教所說的戒,即「諸惡莫作」,就是說惡事不可做,壞事不可做。佛教所說的律,就是「眾善奉行」。戒是「諸惡莫作」,律是「眾善奉行」,這兩者都是相當具有積極性的。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因此他所制定的戒律都符合人生活的條件。
或許有人誤以為覺者是高層次的神,也等於把他神格化,演變成佛教不能落實於生活的緣故,也因此懷疑是不是對自己本身有斷惡的效果,同時又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個「眾善奉行」是佛陀所制定,戒的本身確實可以適應我們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加上「自淨其意」就成為完整的佛教。它們都不是消極的,是積極性的。所謂的消極,無非是對佛教瞭解不清楚,要不就是將佛教落入神格化,才產生誤解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佛教是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因為佛是人嘛!他是親身體證,所以他所說的方法,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是完完全全人間佛教。佛教重視度人,而且是針對活著的人,這點一定要瞭解,佛教的戒律不只是一般人所講消極的行為「諸惡莫作」而已,這從佛教所制定的戒律中就可一窺究竟。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篇已經講過了,若是不清楚,希望各位自己能再做研究,因為我所瞭解的還是有限,所以希望各位能夠互相研究。
道德是規律規範的準繩
現在我們來講律——我有表明過:要將戒律兩項分開講。以下我要講的就是律的方面。律是規律,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規律。不但每一位佛教弟子必須要遵循處事的規範,就算不是佛教的弟子,也應該要如此去做。怎麼說呢?這種規律和規範,來自道德,我們每個人對道德的修養,間接對人間其他人也都有影響。譬如我本身做一件違反規律的事情,起因只是自己的無明,起貪瞋癡所造成,然而結果不是我自己受害而已,還包括我周圍的人也會波及,重點就是在這裏了。也就是說我本身犯了戒律,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會影響周圍的人。比如說:我破口罵人,別人有心聽進去,他就起了煩惱。其他如偷盜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呼籲不必加上任何的宗教色彩,也不管有沒有學佛,同時也撇開佛教的招牌,我們只是以法來說,希望各位應該要行持規範、規律,唯有如此,我們這個社會才可以得到和樂,將這個世界改變成人間淨土,使得人人過得快樂與輕安,有如是天上天人的生活。假使我們不建立現有的天人生活,卻妄想死後才到天人的地方,這樣未免太過遙遠了,也太危險了。當下的東西我們不會取用是很不利的,有如口渴時,發現前面有一杯水,卻不拿來喝,不把握這無常的現象,只是捨不得喝,弄倒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再次呼籲大家:能即時行持這種規律,是每一位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必須要去做的規範。
戒殺與護生的行持
譬如說:五戒之一的戒殺就是禁止我們不殺眾生的生命,這就是規範。但是在佛陀的戒律方面,只持戒不故殺之外,必須還要去做利他的規律,也就是說除了不去殺眾生的生命之外,還必須去行持放生、護生和救生。對一切眾生應該秉持慈悲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