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呈現怎樣的一副面貌呢?
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宗派,如:俱舍、成實、三論、唯識、真言等各宗,在唐中葉以後,已漸失傳,天臺、華嚴也失去了活力;只有禪、淨二宗成為中國民眾信仰的兩大主流。而從北宋永明延壽(九0四——九七五)著《萬善同歸集》以來,禪、淨融合的主張,逐漸成為中國近世佛教發展的思想趨向。到明末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和澫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時,更發揚禪、淨融合的思想,而達到高峰。清末以來,因禪宗的沒落,不再被強調,淨土宗因而成了主要的法門(註一三)。印光大師承襲的,就是這一最普遍化的佛教思想(註一四)。然而,在當時,淨土法門缺乏真正深刻作持的大師,在社會上趕經懺營生,反成了佛教的主要活動,招來知識份子的嚴重岐視(註一五)。於是,印光大師的發心出家,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改革此不良風尚,而賦以淨土法門的新機。
一般而言,清末雖有唯識學的典籍,自日本帶回中國,並對民國以來的佛學研究,起重大的影響,但在研究上仍屬起步階段而已。事實上,唯識學的復興,即在日後,也限於知識份子中的流傳而已,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此,傳統的佛教思想中,如《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和《阿彌陀經》等,還是大行其道(註一六)。
並且,近代的中國是多災多難的時潮,國勢衰微,人心思變、彷徨,要驟然提升佛學的義理層次,事實上不可能。這就是狄楚青等,何以辦《佛學叢報》時,會大力推薦印光大師的《文鈔》,並獲得社會巨大迴響的原因(註一七)。
印光大師所以宏揚淨土法門,就是有見於清末戰亂,生靈塗炭,其他法門無法直接利濟群生,所以堅信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適應於時代的需求。他說:
因茲天災人禍,屢屢降作,匪盜縱橫,民不聊生。憂世之王,(叔心)焉傷悲。(中略)發四宏誓願,與大菩提心,自行化他,共修淨業。以期一期報盡,徑生西方,親炙彌陀(計一八)。
民國以後,由於時局的擾攘依然沒有太大改善,渴求宗教的信仰,是社會廣大民眾的普遍呼聲,而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透過其《文鈔》的感人力量,遂使千千萬萬的信徒,在佛法中獲得慰藉。他也因而成了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信眾最多,影響最深遠的高僧之一。
印光大師的一生事業,雖以淨土法門為中心,但是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對儒佛思想的會通,以及濟世的宏願,亦努力不懈,且有卓越的成就,所以他並非單純在寺院苦修的淨土行者而已。這也是許多知識份子,願意追隨他,以及使淨土法門在現今中國社會仍是有力的宗派之最大原因。
〔註釋〕 
註一: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頁八。東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註二:孟森《明清史講義》,頁五九0——六0二,里仁書局,一九七二年。
註三: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頁十——十一。
註四: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六八——六九。東初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註五: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三——七四。
註六: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五——七九。
註七: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五——七九。
 
註八:同上。
註九: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八O。
註一0:洪啟嵩、苦啟霖主編《楊仁山文集》,頁三二,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註一一: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七。
註一二: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八0。
註一三:江燦騰《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東方宗教討論會第二屆年會文,一九八七年九月。
 
註一四: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七,頁四,大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
註一五: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頁一七八,商務書局,一九七0年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