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
2010-8-11 20:46:26


△佛滅度後,佛的弟子將佛所說的法記錄下來,即是經典,吾人欲看經典,須先要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讀,方能得到實益。
△佛開示我們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大,如其所講的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即視同魔說,不必聽他。
△經典最重流通,依教奉行方可稱為護持佛法,不能依教奉行,與佛菩薩不相應,得不到受用。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其餘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一切經典是佛證得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眾生的言語是由情識內生出來的,是由分別心生出來的,世間一切典籍均是由情識中生出來的,如以治學方法研究佛經、永遠得不到利益的,故研究佛法要以無分別智去研究。
△法身無相,法身遍一切處,如如不動,沒有形象,佛隨類現身,為度眾生,佛的化身無量無邊,佛的真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今生富貴人是前生修來的,若今生不樂善好施,福報享盡,來生就要受苦,窮人造業機會少,富人造業機會多,富人天天吃館子,圖享受,殺生必多,故富人死後墮落三惡道的機會亦多。修福的時候如存心貪圖福報就不清淨,結果只能得人天福報,這種修福謂之三世怨,例如前生修人天福報,今生享受人天福報,福報享盡到第三世必受苦報,所以修福報要迴向作為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不要求人天福報。
△菩提是所求的佛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小乘人有分別心,菩薩是無揀別的,有求必應。
△摩訶薩謂之大,大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願大,求成佛。第二行大,要修持,以行填願,自利利他,破迷開悟,利他是幫助他人破迷開悟。第三時大,三大阿僧祇劫不退轉。第四德大,道德高尚,具足一切功德。
△諸波羅密悉已圓滿,係就修行上讚歎,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廣大的事業,佛的事業是盡虛空遍法界。凡夫能力作不到而心要發大願,度一切眾生,下手處先要虛心,勿自滿,滿招損,謙受益,能接受一切法,一切為了別人,才能救度苦難眾生,此佛法的基本精神。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定成就,一切都成就,其他定有出入,幾天或幾十天均可能,出定後仍散漫,念佛行住坐臥皆在定,是楞嚴大定,沒有出入,可得到清淨,故曰具足清淨。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名,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禪,初學要有一個清淨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所謂因緣生萬法,因緣所生之法即非真實法,要離開妄才能得到真實,在任何環境之內要不動心,不動心是智慧。
△翻譯佛經有五失三不易:
(甲)五失:
(1)梵文文法倒置。
(2)梵文重質不重文,注重道理,翻譯後須潤文。
(3)梵文經典太繁,反覆說,重疊說,中國人喜簡單。
(4)梵文經典用相對說,看似同一問題而答不同,當時為利當機者,乃應機說法。
(5)經文後所附之附文均已刪去。
(乙)三不易:
(1)佛的智慧功德,究竟圓滿,對一切萬法無不清楚,非凡夫所了解。
(2)佛說法有時節因緣,古人利根多,有的一聞即悟,今人鈍根多,聞而不悟,尤其末法時期,現在人的智慧更不如從前,佛所說法由於今人業重難於接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