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的要義與入門 耕雲先生講述
2010-8-8 22:18:58

  耕雲先生講述
  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廿八日於台北
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就是摩訶般若
佛陀強調八正道,就是說:人要想「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也就是說要實現大同世界的話,就必須每個人都要保持正見。
正見有深有淺。假如說:「我們看得很正確,我們認為很正確」,那就是淺。
我們說這個煙灰缸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是靜止的,可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是原子的堆積,而每個原子都有電子、質子和中子,而電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轉,你說它是靜止的,顯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騙。
在這個宇宙當中,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因為物質基本單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電子、質子分開,當體顯示的不就是「空」嗎?所以經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甚麼?因是動機。緣是甚麼?緣就是條件。一個動機加上必要的條件所完成的東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後依然成空。佛陀的法與自然科學是沒有什麼牴觸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見,就是說我們人是由認識指導行為的,我們若要使想念行為很正確,就必須保持正確的見解。而正確的見解有深有淺,最深的見解就是「摩訶般若」,也就是「見性」。
摩訶般若是甚麼?我只能這樣回答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當你自己真正見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時候,就是摩訶般若發露的時刻,這是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的完全發露就是涅槃
摩訶般若有深有淺,所以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是無為法,那裡還會有什麼差別呢?那就是有深有淺、有純有雜。等我們摩訶般若完全發露,而且到達「巴拉咪達(波羅蜜多)」的時候,即完全發露,那就是「尼爾巴拿」。「尼爾巴拿」就是涅槃,涅槃並不是說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說我們人應該活在涅槃中。
涅槃的初階就是空空朗朗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說,你心裏空空的,沒有任何事情。但是別人問你的話,你也沒有答錯,你走路也不會走到水溝裡去,吃飯也不會吃到鼻孔裡,而心裡的確空空朗朗,這就是涅槃的初階。人到了這一步就會發光。
佛性就是生命的屬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為祂慈悲,才點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麼?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屬性。我們只要找到生命的屬性,就是見性成佛。
佛法本來是很簡單的,假使你硬要說很多話,那一句「如是我聞」,也可以講上兩天。講那麼多,有什麼用呢?保證沒有用。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變質變得很多,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完全照經典去看,我們莫知所從。你看淨名經,有三種譯本:維摩詰經、無垢稱經、無垢經。三個譯本文字都不一樣,維摩詰經比較瀟灑,文字通順流暢,其他的兩個譯本比較晦澀,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個譯本相同的都是摩訶般若。
世間的大智慧與摩訶般若的差異
我總認為每個人只要把摩訶般若弄清楚以後,就堪稱「修學事畢」。既沒有比這個更實際,也沒有再學的必要了,所以在六祖壇經裏特別強調摩訶般若。
經典不翻譯摩訶般若,勉強翻為大智慧。為什麼不翻譯?因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與「世智辯聰」混淆不清。
實際上,我們一般講的大智慧是從外面進來的、學來的,是由分別心產生的。由小學到博士,智慧很大。愛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動的現象都是相對的,他指導、影響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說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學來的,以向外學來的作基礎,然後由分別心再去分別其存在,這只能算是大聰明。
而摩訶般若是從內心發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本有的,與生命同在,沒有摩訶般若就沒有生命。而且它是離分別的,當你心念活動停止的時候,它就出來,但這不是壓出來的,也不能勉強,這個「自己不去想」的心態是很難得的、很難講的。
「摩訶般若」是「沒有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