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離識見性
佛滅後600年,馬鳴生於中印度,聰明善辯,好面折人,三乘論師每被難倒;以致他很傲慢,目中無人。後被禪宗十祖脅尊者折服,皈依佛門。蒙禪宗十一祖富那奢尊者開示「離識見性」妙旨,悟入真如境界。之後,接班為禪宗十二祖。
「離識見性」妙旨傳來中國後,受到極大關注和發展。其法理如下:
心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據不一:下焉者,唯知意識為主;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乃知法界性為主。
「離識見性」四字,為禪宗頓教修持的關鍵所在。
佛學常言:「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為無明妄念之所覆蓋。一旦衝破無明障礙,則原有佛性當下歷然。」無明障礙為何?由上圖可知:雜染意識和阿賴耶識是也。
六祖云:「著境波浪起,如水有波浪,故名為此岸;離境生滅息,如水常通流,故名為彼岸。」波浪一起,便落被縛凡情;息浪常流,方是靈活智慧。要而言之:依腦用事,分別意識熾盛,塵浪大興;斂腦歸心(阿賴耶識),分別意識消滅,塵浪隨息,此名親近波羅蜜;能並泯其心(阿賴耶識),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多。
比如:人登臺坐椅上,欲舉其椅必不可能;下座立臺上,乃能舉之;若欲移台,又必須下臺立地乃能移之。椅喻腦,台喻心,地喻真如。
禪宗頓教屬一乘教。一乘行者自人道立場起修以至成佛,中間經歷三種身分:
一,塵身。即在人間起修之肉身。此身由神識和合四大而成,虛妄不實,易受六塵污染,自身亦常起六塵作用,故有「塵身」之名。
二,根身。吾人未能擺脫塵身之前,恒以肉身所依之命根(神識所在之處,中醫名為「下丹田」)為據點,與相關塵境(即環境塵相)交互聯繫。萬物之具實用者,原各有本質為出發點。本質雖無形相,卻能與人身五官(眼、耳、鼻、舌、身)潛相鉤結,意識標以符號,乃現同分妄見之形態。行者若能掃蕩意識不留痕跡,則自身五官唯挹取環境中之無形本質集合於身內,自頂至命根顯出一道力線,是名根身。
三,法身。塵身未徹底泯滅時,根身原得出現於阿賴耶識中。惟雜染種子猶存,所現根身遂帶灰暗之色。及俱生我執永斷,阿賴耶識告終(雜染部),無復塵身牽累,根身恒常清淨自在。發展之極,上達娑婆頂,下達娑婆底。及根身亦泯,唯覺本性遍滿大千世界,不落時空格式;而覺之所照無所不了、機之所感無所不見:是名法身。
理解三種身分,對塵身,可以前六識明之;對根身,須泯去前六識,而仗七、八兩種清淨內識觀之;對法身,則要根、塵二身俱泯,唯以大覺照之。
(注:此段法理,曾聽馮達庵大阿闍黎開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