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無量、無限功德妙用,是個無盡無竭的「無盡藏」,無暗不破的「無盡燈」。不論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緣,永遠都不虞匱乏,不會吝惜。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六祖能大師答智通之問「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關於轉識成智,依法相宗說,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名雖有八,體唯佛性,著力處端在於轉處不留情。若能拋毳卻情識的粘滯、認同,縱使是種種事業同時興起,紛繁事務一時現前,也不會影響到內心的安祥,就「繁興永處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見性成佛後,八識融歸佛性,皆得解脫,四智的妙用應機則顯,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儘管神通二字名稱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異,所證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會證到漏盡通的境界,這些都不離當人的心地,也都取決於當人的心地。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學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學法絕難成就。所謂根器,它的基本內涵是素質與性向,主要條件是:
智力——一個連罪福、正邪、真偽、善惡都辨別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學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擇能力和止於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參學宗門禪。
意志力——不具此種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難而退,終其身一事無成。各宗教中之苦行,習武者的先執勞役,主要在鍛煉、考驗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繫石塊舂米八個月的苦役,又怎堪繼祖傳燈?
具備以上條件的人,堪稱上士,必能一決一切了,否則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因業積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見佛性?所以修行的起點,便是反省懺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則障去,才有見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脫落,就是垢盡光顯,清淨圓滿了。
起心是妄,動念即乖。起心精進,猶落有為,更何況向外自誇精進,二執宛然,豈不大錯?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譭謗、非議,無損正法絲毫,恰像癡人架火燒天,自陷疲憊,徒自勞苦而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在法界一真,法門不二的正覺中,恩與怨、毀與贊、人與我、眾生與佛、毒液與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歸不思議的大圓覺海。
觀惡言  是功德  此則成我善知識
觀察惡言,無有自性,無明所現,因緣所生,並不真實。何況平等法中,一切聲平等,倘若分別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徒增煩惱了。若能勘破惡緣,當下便是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見性證真的禪者,住無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風不動,冤親平等,唯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維摩詰經上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滯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辯才,藉以弘揚上乘,續佛慧命,繼祖心燈者,堪稱是宗、說兼通,理行兼備,自然是定慧圓明不滯空了。如果說得行不得,或說到行不到,只是口頭禪、鸚鵡禪而已。如或沉空守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