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果畏因宜謹慎 逢緣遇境好修行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2010-8-6 11:48:51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民國六十五年為中慧班開示
  弟子吳碧霞敬記

諸位諦聽!善講者不如善聽者,「諸法於恭敬中求」,縱我今日所講,不如從前,然以諦聽恭敬,必得法益;況諸位借公餘念佛三日,百忙之中,獲此一暇,機緣自是不易,其期於一心不亂者必矣。懇切恭敬,是善因緣,一心往生,為祝為禱!
吾淨宗勸人,或曰「萬修萬人去」,或曰「十念往生」,或曰「臨終助念往生」,皆是隨根立說,各有條件,不可拘執。譬如飲食,並不能取箸便食,蓋其前有種種之準備,其後有種種之收拾,至於方進食,亦有種種之法度,佛法之理亦同,所謂「萬修萬人去」,如何謂之修?當如何修?須先考究,並非掐珠隨口而宣,即是修行,且若是不修,云何去耶?再者「十念往生」,吾等念佛二十五年,莫說十念,十萬念亦不為誇口,卻是念念虛浮,則臨欲命終,危險危險!蓋十萬之中,未得一念之一心不亂也。又「助念往生」,是吾人以為最後之保險者。然助念也者,幫助欲命終者提起正念之謂也。彼臨命終,四大分散,猶如風刀解體,往往忘失正念,果於此時,有人提醒,命欲終者,自能執持名號,便謂助得上;若助者念,被助者不念,亦不往生——是知不論何宗何派,皆須解行相應。於理慧解,於事實修。解以導行,行以證解,方不致盲修瞎鍊,誤蹈火坑,諸位且據此用功。
遇境伏惑
諸位此次念佛,既求「一心不亂」,然而何以求而不得耶?蓋自作不得主故。何以不能作主?未明心見性故。若是真心本性作得主,則一切自在,便得長時之「一心不亂」;今者吾人之真心本性作不得主,竟是情識作主,情識作主,亦即見思惑作主,於是千心萬心,大亂特亂,欲了生死,欲出輪迴,莫由也已!然則終無可施之計乎?曰:有!須依佛法。喻之如病,得病者自知有病,須遵醫囑服藥,若藐藐而聽,依然故我,病何能痊?須知欲得一心不亂之果,當種淨念相繼之因。然而吾等在家之人,為謀生活,自是不能無所繫絆,如之何能淨念相繼耶?曰:除正當職務盡本分外,於財色名食睡,諸勾心鬥角之事,一概莫關心!志期了生死,何暇他顧?若終日營營於彼,不但了生死無分,恐又增添許多生死種子矣。
蓋修行有正功夫,有助功夫。吾人不能整日念佛——整日念佛者,正功夫是念佛,助功夫亦是念佛。此蕅祖所說,但念佛,便具足善根、福德。既不能,則正功夫是念佛,每日定課不可少,有閒隙不必用心時,亦須隨時提起佛號;至於助功夫,則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六波羅蜜等皆是。吾人平日所為之事,雖極複雜,然以一念善轉,便皆可為助道,但視用心如何耳。比如我今在此教書,若未曾用心轉向菩提,便只是教書而已,若視作布施,則為助道矣。又吾人尚須於日久天長起煩惱中,練習功夫。蓋「心本不生因境有」,境若不來,何貪何瞋?境界若來,往往心隨境轉矣;而所謂修行,便在於一起心即能覺,不為境界所動。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起貪瞋,自心能覺,吾人修淨土者,既覺之時,速將佛號壓伏之,斯之謂伏惑。伏惑正當在平素辦社會上諸煩瑣雜事,可喜可瞋諸境界現前時,伏得下便是功夫,功夫即是在煩惱中能轉為菩提。以上論伏惑,今已生者伏而不起。
深信因果
其次談因果。談因果前,先說念頭。且問諸位為何有煩惱?為何有善心?如此一切,皆是因為有念頭;念起則萬法生,念滅則萬法滅;萬法唯心造,萬法生滅,皆在此念頭生滅之上。念頭為何?念頭即是因緣,而因果之理,即在「萬法因緣生」上。吾人無始劫來,即帶有諸多迷惑顛倒,八識心田,充斥諸法種子,雖然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凡夫無知著相,不識其妄,於是森羅萬象,六塵諸境,由六根為媒,觸心發識,一旦分別,便落印象,印象者,種子也,此是因;又此種子,復能薰習其他種子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