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三資糧發願憶念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2010-8-6 11:30:38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在太平佈教所講
  弟子吳碧霞敬記
本人二十多年前經常到這裏來,往後因事情繁雜,年歲漸多,身體也衰弱多了,不能常到外頭來,很對不起諸位。這裏是老道場,有林師兄能接續,又有李校長、村長等諸位大德發心幫了很大的忙,比起從前好很多,前途發展,不可限量,這是值得慶幸的!
今晚要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很簡單扼要地說一句話:「難得大家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並不是學了佛就志同道合,因為教內的門派太多,門派雖多,卻皆是佛所說的法,然而今日之下,修學的人往往不談如法修行,卻只去談那利害關係,一談利害、便去體萬里了。須知:古德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談世間法求個覺也不錯,然而,現在的世間法,那裏有讓人覺悟之處,簡直都在談世間的壞事——諸位試攤開報紙看看,不都是誨淫誨盜的文字?所以,一說「志同道合」,便指歸到淨土法門來——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然而,「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佛法原不分宗派,有宗派皆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巧妙地運用權智,行權法,教大家隨著機緣,領略進去,今天,我們大家正是走著這極方便的淨土路子。
淨土法門,古德們說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也就是說淨土法門,包括了千經萬論,然而,他卻是「難信之法」,因為這千經萬論的辦法都是信解行證,先「信」,信了就要去了「解」,既解了,不去實行,那是只說空話,所以,重要的是去實「行」,腳踏實地地去做了之後,還得做出成績來,這叫做「證」(證是證果,一般人誤會,以為死了才證果。其實證果當在活的時候證果,死了焉能證果?)信解行證是一般法門的修學歷程,而淨土宗則不然,他有他特別的地方:先是「信」三藏十二部經典,既信了,不必經過解的階段,就可以實「行」,也沒說證果,正因為這特別之處,才令人難信,所以,一般學三五年佛,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起疑不信,只好「不可與言,則不與之言。」若為他講解,反起爭辯,惹出許多煩惱來,兩邊都不得利益。所以,這才在「信」與「行」之間,再添上個「願」字,願是淨土宗特別之處,這願字出自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歸結於普賢行願品,各位須知,普賢菩薩是大願王,連他都勸大家發願往生哪!再者,每尊佛都有願,惟獨阿彌陀佛的願最大最多,今後,希望諸位把這個「願」字多注重注重,沒有願是不能成就的。
其次,在還沒談到下文之前,本人對今晚所說的話,作一個聲明:我所說沒有一句是我自己的話,我沒學問敢說話,所說句句皆是依照經典或祖師的注子,句句都有根據。並不是我本人有什麼心得,妄發議論的。
以下,我們來談淨土宗學人,人人都知道要走的,人人也都會說,卻是大部分人不去做的,什麼話呢?那就是「帶業往生」,這正是前面所說,學了三五年佛,卻起疑不信的癥結所在了。因為凡學了佛的,就懂得有「生」就有「滅」,生滅法是不究竟的,學佛正是為了「不生不滅」,現在既學了佛,還叫我們「往生」,那麼,「生」了是否還得「滅」(滅就是死)呢?於是,這些人自然有些不「願」意了,殊不知,淨土法門教我們「發願往生」,是別有方便的!
接下來,在我們談這殊勝方便之前,先來探究一下,為什麼有生死?有生即因有惑,有迷惑就造業,造了業就受報應,生生死死就這麼了無已時。有關迷惑,今晚不能細講,簡單講可分三種:第一種是「見思惑」,能斷見思惑即證得羅漢果,可得不生不滅,但卻已掉入涅槃坑了,一旦掉入涅槃坑,就不懂佛法了,諸位不信可查經典去。第二種是「塵沙惑」,斷塵沙惑即可證菩薩果位,菩薩又分五十二個階級,成佛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長遠的時間。而在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斷一品惑,可見斷塵沙惑也是好不容易的事。第三種是「根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