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古德,也可知道。
十住婆沙論明難行道與易行道;全靠自力修證的法門,是難行道。念佛法門,一方面自己努力,具足深信、切願、力行念佛;一方面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攝受、加護,是謂易行道,易得解脫。
善導大師云:「仰惟 釋迦此方發遣, 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觀經四帖疏)釋迦世尊此方發遣—叫大家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彼土來迎—接引往生,這就是佛力。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三根普被,故云「普攝上中下根」。
云何「高超律教禪宗」?讀後文可知。簡言之:此皆全靠自力,淨土則仗佛力,故云「高超」;橫超三界,永出輪迴,一生不退,故是「高超」。
讀淨土三經,可知「諸佛」之「徹底悲心」。「欲無煩惱唯念佛,暢佛本懷在往生」;得生佛土,乃暢佛之本懷,是謂徹底悲心。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謂「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五性: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三、定性菩薩,四、不定性,五、無性—無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天有漏種子。
真常: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共證真常」,謂同成佛道。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善財初參德雲比丘,德雲即教伊念佛;歷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最後參普賢菩薩,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同歸極樂。(見華嚴經入法界品及四十華嚴)可知:九界眾生要成佛道,不能離此念佛法門。
此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唯此法門,能普利一切眾生。
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此四句,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第九求生淨土章。
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
華嚴導歸,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見四十華嚴第四十卷,即普賢行願品。
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
祇園演說: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西土著述,如起信論,十住毘沙論,往生論等。此土著述,則台、賢諸宗著書,大都勸讚淨土、結歸念佛法門。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
粵;發語詞。廬山:在江西省九江縣南。舊名匡山、匡廬山。別名南障山、靖廬山、康山、輔山。
蓮社:東晉時,慧遠大師所創建。遠公,是淨宗初祖。俗姓賈。雁門樓煩(山西崞縣東)人。學精儒老。年二十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因悟曰:儒老皆糠秕耳。遂出家,誓弘佛教。安公歎曰:使佛法流傳中國,其在遠乎!後入廬山,感雷雨運木以建東林。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集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在山三十餘年,雖帝詔亦不出。曾三睹聖像,均只默記。義熙十二年(西紀四一六),佛再現,乃端坐往生。世壽八十有三。(以上據思歸集)。時桓玄欲令沙門敬禮王者,大違佛制,遠公著「沙門不敬王者論」示之,事乃寢。見「弘明集」五。有集十卷,五十餘篇。
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
曇鸞,雁門(山西)人。少遊五台,感靈異出家。嗜長生,受陶隱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問曰:「佛有長生術否?」支授以十六觀經,曰:「此佛教之長生法也。」鸞大喜,遂焚仙經,專修淨業;雖疾病,不稍間。魏主號為「神鸞」。臨終誡眾曰:「勞生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