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詞簡介
一、什麼是佛?
(1)「佛」是「佛陀」的簡稱,而「佛陀」是印度話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目二種極其尊敬的稱呼。它含有自己覺悟、令別人也覺悟、及時時刻刻對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確而徹底的覺悟等三個意義,凡是這三點都能做得圓滿的,便尊稱他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成為「佛陀」。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眾生(一切有生命的存在體)都能成佛,因為眾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眾生都是「迷」而不能「覺」、或者「覺」得還不徹底。但只要自己願意,又有正確的方法,每一個眾生,最後終必都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而成佛。所以,「佛陀」是一種廣泛稱呼的名詞,宇宙裡其他世界的佛陀,也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
但是,什麼是迷?什麼是覺?我們的感覺和意識作用,都是局限在相對的世界,這都是迷,都是錯覺;唯有超越意識的感知,超越一切相對的現象,到達沒有對待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覺。
又,怎麼樣的覺才算圓滿呢?必須要具備正覺、平等覺、無上覺三個特性,才是圓滿的覺。正覺,是正確的覺悟、真正的覺悟、正直(當下直接)的覺悟,而不是錯覺、邪覺;是依智慧直截看得透澈的覺悟,而不是經過意識思考、分辨、判斷、感受等作用後而得到的覺知。平等覺,是這個覺無處不到、無時不在、無所不覺,超越虛空,遍滿宇宙,沒有一事一物不是在這個覺裡;而這個覺,又是一切事物真正的生命;如是覺證到一切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沒有分別,甚至是一體,不可分的。無上覺,是這個覺超越一切相對境界,到達絕待、究竟的境界。這樣的覺,才是真正圓滿的覺。
(2)一般所稱的「佛陀」,如果沒有特別標明是指那尊佛的話,通常都是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因為雖然宇宙的其他世界裡的佛很多,在我們這世界上成佛的也不少,但在我們目前所知的歷史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有展現成佛的外在形相,並且把他自己成佛的經驗教給大眾,流傳下來,因此我們尊他為佛教的教主。其他後來依這經驗而修持成佛的人,為了尊重教主的緣故,雖然事實上內在的境界已經成佛了,但在外在的形相上就不表現為佛的形相,而仍舊是一般人的形相。所以一般所稱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
(3)真正的佛,是一種充遍於宇宙中的智慧、悲願與能力,他恆常以非意識所能感知的光明之相存在,沒有生滅、增減,也沒有動靜,卻能夠隨緣如幻地化現出種種境相。我們一般所稱的佛,有形相、有名字的佛,都只是他依其大悲力而如幻所化現的形相之一而已。
(4)事實上,在成佛之後的實際境界裡,根本沒有什麼是佛、什麼是眾生。佛和眾生,都只是我們自己的妄見罷了。眾生因為不能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妄見有種種世界、種種境相、種種眾生,事實上這些都是虛幻的。諸佛為了讓眾生覺醒,所以化現如幻的佛身,進入眾生的妄識中,如幻地教導眾生成佛的方法,令眾生如幻而覺。既覺之後,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眾生、所謂的佛,都只是迷時的錯覺。
二、佛祖、苦薩、羅漢、和神明一樣嗎?
(1)佛和祖是兩種身份。佛是佛陀,祖是祖師,不應該合為一個名詞。
(2)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覺性、或者是覺道(覺悟之道);「薩埵」,一般翻譯作「有情」(即眾生),但這不是很正確的翻譯,因為它不是指一般的有情,而是指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勇猛無畏的有情,所以有人譯為「勇識」,這個譯法是比較貼切的。菩提薩埵,就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大智慧、和大能力,能夠勇猛無畏地追求覺悟之道,又能教導他人求覺悟,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事實上,菩薩就是在追求成佛的修行者。
「薩埵」又有總集合體的意思,能攝集一切智慧、能力、功德、事業,有人將此義翻譯為「心」,但這個心是總持精要的意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