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後生,佛家常言:「佛不度無緣之人。」往往佛菩薩與眾生,結緣到多生多劫之後,緣成熟才能得度。這是教人了解修行人的智慧、慈悲,與接引眾生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們細讀《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再看看歷代修行人,真正有成就的人,他們一生的生活方式,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教材。李炳南老師常常介紹我,學近代的印光大師,而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也都是我們學習的模範。(節錄自「吃虧是福」21-124)
七、閉關住茅蓬
我在李炳南老師會下求學時,那時我出家三、四年了,有一個機緣,道場裡面有一位居士,供養我一個別墅,在山上。我把這件事情,向李炳南老師報告,我說:「現在有這個緣,我想去住山修行,像住茅蓬一樣,環境很清淨。」李老師也不回答,就在講經時向大眾宣布,實際上就是對我講的。他說在佛法裡,閉關與住山是有條件的,「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八十歲了,何以不去閉關住茅蓬?不夠條件。什麼條件?參禪的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有資格閉關住茅蓬;研究經教的要大開圓解,修淨土宗的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夠資格。老師這麼一說,當然我們沒有資格,因為差太遠了。老師說自己成就之後要教化眾生,哪裡還有時間去閉關住茅蓬?否則就是違背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你不度眾生,自己跑去享清福了。
如果徹悟之後,沒有法緣,就是沒有人請你講經說法,這時就能閉關住茅蓬。天下參學的學人會尋師訪道,尋找真善知識,就是去打聽何處有人住茅蓬,何人在閉關,那就是真善知識,就去親近他。如果你去親近他,他沒有能力教你,你可以把他的關門打開,「走!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沒有資格閉關!」因此,閉關住茅蓬是天人師,就是向社會大眾宣告:「我的道業已成,你們想要求法,可以到我這裡來。」所以,閉關住茅蓬是等待時節因緣成熟,要不然釋迦牟尼佛何以不閉關,不去住茅蓬?我們這才恍然大悟!
何時可以去參學?《華嚴經》的標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的地位,你有這種本事和定慧,就可以去參學,因為你決定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干擾。(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31)
八、不洗澡也放清香
我們從《虛雲老和尚年譜》中得知,曾經親近過虛雲老和尚的一些法師、居士們說,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一年剃一次頭。所以,他的頭髮很長,衣服領子很髒,油垢很厚,可是聞起來有香氣,這是修行真正有功夫了。一般人一天不洗澡,身上都是臭汗味。老和尚身上放香氣,香氣如何來的?心地清淨,這是五分法身香,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相應,所以不洗澡也放香氣。
如果我們要考驗念佛堂大眾的功夫,念佛三個月或半年後,進入念佛堂,若氣味還很難聞,表示大眾念佛沒有功夫;如果進入念佛堂,有一股清香,不是世間所有的,你們就成功了。其實念佛堂也有佛菩薩在念佛,佛菩薩身上放寶香,可是你們身上臭氣太重,把佛菩薩的寶香蓋住了,所以我們聞不到。如果我們稍微清淨一些,再藉佛力加持,確實能感受到道場裡面有一股清香,縱然道場不燒香,也會有一股清香。(節錄自《華嚴經》12-17-0037)
九、說法要觀機
說法是要讓聽法的人覺悟,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不善觀機,不了解聽眾的根性,講的法沒人聽得懂,這個法等於白說,這是法不契機。
我剛出家,聽一位老法師講經,他真的是德高望重。有幾位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的信徒,專門護持老法師,老法師對這些信徒也特別照顧。有一天,信徒跟老和尚一起在寺廟裡吃飯,我也在座。信徒們提出來:「師父,你的經講得太好了,我們聽不懂!」老和尚笑笑:「我的經講出來,你們要是聽懂了,那還值錢嗎?」這些人聽到老和尚的話,讚歎得五體投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