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歡喜 -- 往事百語3 星雲法師著
2010-7-31 21:52:07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僧團人多,事業龐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無諍?」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覆,那就是: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曾有記者問:「為什麼您總是廣受歡迎,不知有什麼個人的魅力存在?」
  
  我不知道自己有何魅力,我只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理念來待人接物,並且以此身教課徒而已。
  
  回想自小在佛門薰習,師長要求我們背誦佛學名相,當時不甚了解其意,只是囫圇吞棗,沒想到長大後,遇事觸緣,迸發了早年深植在八識田中的種子,使我深深感到佛法的妙用,真是不可言喻。尤其是這一句描述自我法身自性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用在做人處事上,更是屢試不爽的金科玉律。
  
  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真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曰「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分段生死,但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死,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法身自性」,無非就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則放之四海皆準,做人處事又何能自於其外?
  
  在佛法的體驗上,我所了解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則是: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有時,徒眾來向我訴苦:「某人嫌我這件事做不好。」
  
  「他責怪你什麼呢?」我問及原因。
  
  「他說我事先沒有和他溝通。」
  
  「這就是你不能『橫遍十方』。」
  
  也曾有徒眾向我懺悔:「某人說我這場法會辦得不如法。」
  
  「為什麼呢?」
  
  「他們怪我不先向主管請示,也未曾查詢舊例,便莽撞行事,因此紕漏百出。」
  
  「這就是你不能『豎窮三際』。」
  
  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自然在做事上就會有所欠缺。
  我自佛光山退位以來,每逢山上重大活動,繼任住持心平和尚都來請示:
  
  「今年如何做呢?」
  
  「參考往例吧!」我總是這麼回答。
  
  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有著很深的意義,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世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論及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週知四方,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開會方式來解決,因此有所謂的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有時,學生們要求參加,我也從善如流,從不拒絕。這種「橫遍十方」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也曾有徒眾向我報告工作缺失:
  
  「我常因怠慢客人而被主管責怪。」
  
  「是什麼原因呢?」
  
  「我不是開門太遲,就是沒有開燈;不是忘了準備茶點,就是不能及時通知相關單位。」
  
  「這就是你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啊!」
  
  過去在叢林裡擔任職事,從接待賓客中,我培養了敏銳的覺知,凡是一樣事情來了,我就事先從一個點聯想到其他的點,然後由點而線,再由線考量到全面,如果對於事物都能有一個整體的觀念,將時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了。後來,我以此教育早期的弟子,如今他們不但在接待賓客上是一流的知客,在策畫活動上也是頂尖的高手。
  
  時空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