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發源於東方,盛行於東方。但是現在,禪學不再只是東方的專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視。譬如美國很多大學裡也設有禪堂,禪堂已不再為寺院所特有。甚至連太空人要登陸月球時,也要用禪的精神來訓練。可見「禪」在現代世界裡,佔有相當的份量。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分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不過,禪不好講、不能談,也不易懂。禪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是心行處滅,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介紹禪的境界,雖然不容易談,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一、禪的歷史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禪,充實宇宙,古今一如;禪,一如科學家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富蘭克林發現電力,發現禪的是佛陀。
  
  相傳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默然不語。當時,百萬人天不知其意,唯有大迦葉尊者會心微笑。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不須文字,不必語言,用以心印心的方法,傳承下來。印度禪師代代相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於南朝梁武帝在位時來到中國。
  
  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四次捨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但是達摩祖師卻說他了無功德,因為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達摩祖師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轉往嵩山五乳峰少林寺後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與開悟的道無關。
  
  祖籍河南的二祖慧可,少年時就精通世學、博覽群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並請達摩祖師收他為入室弟子,卻不得達摩應許。神光慧可於是不畏刺骨寒風、漫天飛雪,苦苦地在門外等候。過了很久,雪深及腰,慧可依然佇立不動,達摩見他確實真誠,便問他:「你不遠千里到這裡來的目的,究竟為了什麼事?」
  
  神光答道:「弟子的心不安,乞請您幫弟子安心。」
  
  達摩喝道:「將你的心拿來,我為你安。」
  
  神光愕然地說:「弟子找不到心。」
  
  這時,達摩說道:「我已經為你安心了。」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啊!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即是正覺,即是佛道。如果心領神會,佛性在當下便得開顯。
  
  二祖之後,禪法傳僧燦、道信,至五祖弘忍。弘忍大師座下大弟子神秀博通三藏,教化四方,儼然已有五祖傳人之態,受到眾人擁護。這時卻從南蠻之地,來了一個根性甚利的盧惠能,他雖目不識丁,但求法熱忱,不落人後。
  
  惠能初見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惠能答道:「人有南北的不同,佛性豈有南北之別?」
  
  五祖經他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性,非同凡人。為了考驗惠能的心志、暫避眾人耳目,就命他到柴房舂米。
  
  後來,五祖令眾弟子各舉一偈,作為修證、見性與否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傳法的衣缽。大眾自認不如神秀,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之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