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佛教青年應該有無限的希望,無限的未來。以下分幾點來說明佛教青年未來的成功立業之道:
  
  一、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一般社會人士,是從貪婪欲望中去追求快樂,從個己自私中去佔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佛教青年與社會上一般青年不同的是從奉獻中去獲得快樂。
  
  以前在朝山會館,有一位櫃台小姐曾淑芳,她畢業於天主教所辦的文藻外語學校。我問她:「你受天主教學校的教育,現在接觸了佛教,有什麼感想?來到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
  
  她說:「我沒有信奉天主教,來到這裡之後,我很喜歡佛教。不過,我從天主教裡得到一個啟示,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由這段話,我們知道「奉獻」的觀念在各種宗教中的地位。想獲得內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使我們從奉獻中獲得快樂。今日的佛教徒,講究個己私利的人太多,為教奉獻的人太少。因此,我們進入佛門,應該抱有:「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眾生」的觀念,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奉獻給一切眾生。奉獻不是沒有所獲,奉獻以後,在無私、無我、無執的情況下,所能獲得的將會更多。
  
  佛光山的道風,非常注重「奉獻」,可從我們所辦的一切事業說起,如養老、育幼、大專夏令營、松鶴樓老人公寓、佛學講座、仁愛之家、佛光診所、僧伽福利基金……無不是抱著「但願眾生獲得安樂,不為自己貪求利益」的精神來做的。同時,「奉獻」更有助於佛法的推展,有助於心靈的昇華。
  
  青年守則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是無法了解宗教本懷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著手。
  
  那麼我們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別人?我們可以貢獻智慧給大家、為大眾服務;如果智慧、能力不夠,怎麼辦呢?佛教有一修行法門--隨喜讚歎,比如說看到別人成功了,能生起隨喜之心,給人一句讚美的話,或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布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付出一片真誠的心。我們對於救度眾生的事,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於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慧的信心;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希望佛教的青年們,都能養成不貪求個人私欲,發心為眾的奉獻精神。
  
  二、從勤奮中打發時間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在這漫長的人生裡,如何打發時間,是個很重要的課題。社會上一般人,用吃、喝、玩樂打發時間,打牌、賭博,或做無聊、沒有意義的事,來消磨歲月。有為的青年,應該從勤勞奮發中去打發時間。
  
  高雄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長告訴我,他說:「以我現有的財產,即使一天用十萬元,活了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我是貪求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
  
  他這段話,說明一個人唯有在工作裡,生命才有辦法安住,人也才活得有意義。沒有工作是很無聊乏味的。
  
  他又說:「我的錢雖然很多,但是自奉甚儉,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報紙,如此而已,一天過去,第二天又帶著飽滿的精神開始工作。」
  
  由此可知,社會上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不停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