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之前就已經有民間的私傳佛教了;到了漢明帝時,才正式成為國家公傳的佛教。
  
  當時,不但漢明帝助長了佛教公傳的發展,主要的也因為有大臣、宮妃、民眾等,參與佛法的信仰,甚至出家為僧;例如漢明帝的異母兄弟楚王英虔信佛教,更是一大助緣。根據《後漢書》說,楚王英經常齋戒,參與法會,甚至以縑帛供養三寶,可見其對佛法之虔誠了。只是,如果照此說法,佛教東傳的時間則已經是在西元六四年之後的事了。
  
  儘管佛教東傳的確切年代,異說眾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人嗜食胡椒、胡麻、胡桃、胡蘿蔔等植物;以及過去中國人一向稱中國以外的西域人士為胡人,甚至編出《老子化胡經》,此中說明,該時期的一些佛教徒、商人,甚至僧侶在來往西域道中,早已把食物隨著佛法逐漸傳來中國了。
  
  其實,佛教究竟是什麼時候傳來中國的呢?也不一定是何年何月何日,總之應該是在秦漢之際,當時就已經有佛教徒在傳播佛法了。所以我們現在說佛教東傳二千年,就是根據《三國志》,以及《西戎傳》所說的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西元前二年。依此之說,佛教東傳二千年,和永平七年之說,也不是相拒太遠,只是端看傳播的定準如何看法而已。
  
  佛教東傳中國後,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翻譯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本佛經《四十二章經》。基本上,兩位從印度來華的僧侶,哪能立刻就通曉漢文,此中必然有中國的學者名儒參與。
  
  《四十二章經》的體例,我們對照後來所譯的經典,可以看出它不同於某一種經典的體例,乃類似《論語》,是由片段的格言集結而成。但是儘管如此,在佛教初傳時期,能有片爪鴻鱗的佛語法言,已經是非常的難能可貴了。
  
  除了《四十二章經》以外,在永平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六十八年到西元七十年,竺法蘭又翻譯了《佛本行經》、《十住斷結經》,這是繼《四十二章經》之後最早的佛經。
  
  竺法蘭是隨迦葉摩騰於永平七年來到中國,經過四、五年對漢文的學習、醞釀,此時從他所翻譯的《佛本行經》等經典中,可以看出他的漢學素養應該已經有相當的程度了。
  
  繼迦攝摩騰與竺法蘭之後,來華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國(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讖、支謙,康居國(西域之古國)的康僧會,以及印度的曇柯迦羅等人。譯經高僧來華愈多,也開始有完整經論的翻譯。據載:安世高原為安息國的太子,放棄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曉天文與醫術,又博綜經藏,尤精於阿毗曇學,一生奉持禪經,不但精通數國語言,甚至懂得「鳥獸之聲」(見《佛光大辭典》)。來到中國後,很快學會了漢語,從桓帝建和年間到靈帝建寧年間(一四八至一七二),二十幾年之中翻譯了許多佛經。其中,較重要而且有影響力的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經》、《道地經》、《人本欲生經》等。所譯的經典多屬小乘,以宣揚法數與禪觀為主,如《安般守意經》是一部禪定修行的指南書,經中指出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等六階段禪法的過程,對後世修行人在禪觀方面的指導,有很大的貢獻。
  
  安世高之後,相繼的有支婁迦讖(一四七-?)、安玄(漢代譯經家,安息國人,生卒年不詳)、嚴佛調(漢代僧,臨淮(安徽盱眙)人)、支曜(東漢譯經僧,西域人)、康孟詳(東漢譯經家,其祖先為康居國人)、竺大力(東漢僧,西域人)、曇果(東漢譯經師)、維祇難(三國吳僧,天竺人,生卒年不詳)、竺律炎(三國時代譯經僧,印度人)等,也相繼翻譯了《般若道行經》、《般舟三昧經》、《寶積經》、《法鏡經》、《首楞嚴經》、《成具光明經》、《四諦經》、《修行本起經》、《中本起經》、《法句經》等,此中尤以支謙在西元二二八年所譯出的《阿彌陀經》,比之鳩摩羅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